来源:光明网
5月1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助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在AI技术加速渗透教育领域的当下,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教育本质?近日,伴鱼智学负责人陈现麟接受光明网专访,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AI教育产品迭代逻辑及安全性管理等话题展开深度解读。
陈现麟认为,“教育科技的核心不在于资源堆砌,而在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度理解与高效实践。”伴鱼的差异化优势在于“对教育需求的精准洞察”。“其他大公司资源丰富,但若认知不足,资源可能成为负担。”伴鱼智学团队通过聚焦“80%的核心需求”,以高效资源投入打造出“产品力领先竞品5至10倍”的解决方案。这种“轻量级迭代”模式,使伴鱼在智能诊断、个性化内容推荐等关键环节形成代际优势。
针对近期教育企业争相接入大模型的现象,陈现麟坦言:“技术仅是基础,真正的竞争在于谁能将其转化为适配教育场景的产品。”他比喻称,大模型如同“智能水电煤”,企业需在此基础上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房屋”——例如,伴鱼智学通过AI私教动态分析学生薄弱点,生成千人千面的学习路径,并创新性地将激励反馈细化为“具体行为夸奖”,而非笼统评价。“未来AI教育的突破点,在于从‘能做一万件事’中精准选择‘最该做的100件’。”
对于公众关注的AI教育安全性问题,他介绍,伴鱼建立了“实时拦截+人工复核”双重机制:AI私教对话内容经自然语言处理即时过滤敏感信息,同时设置人工团队每日审核数据流,确保交互内容符合青少年认知健康。谈及AI私教与真人教师的关系,他提出“场景化互补”理念: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承担知识传授与集体规则培养职能;而家庭场景下,AI私教可化身“24小时辅导伙伴”,即时解答难题、定制学习计划。“AI私教不会替代教师,但能释放其重复性工作压力,让教育回归温度与创造力。”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全球教育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深度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已成为广泛共识。在陈现麟的规划中,伴鱼将持续深耕“认知驱动型创新”,通过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双向融合,推动AI教育从“工具辅助”迈向“深度共育”。他表示,“教育科技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超级机器’,而是让每个孩子拥有更适配的成长路径。”(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