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绘制农耕文明的全息图景
——长篇小说《汇水河》评析
□郑东生
由范凤驰撰写的《汇水河》是一部三卷本135万字的长篇小说(花山文艺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小说以盐河县西部乡村从清晚期到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典型故事为素材,以赵、白两个家族的兴衰际遇为主要内容,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革命历程,表现了中国百姓生存方式的演变和精神面貌的更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众多民间传说、乡村习俗和农耕技艺,使小说成为一部描写冀东南平原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
冀东南平原是一片具有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为创作这部长篇小说,作者阅读了大量名家名作,研读了交河以及周边几个县的县志。此外,他还展开调查走访,深入200多个村子,了解乡村名人的事迹。作者从中精选出价值独特的故事,其中有载入史册的革命事件,有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还有日常生活中简单平凡的故事,生动记述还原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图景。作品既承载着民族历史的宏大叙事,又在青砖灰瓦的褶皱处生长出万千生命故事,最终凝练成一幅华北平原精神图谱。
《汇水河》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描述了赵家、白家等家族不同的生活轨迹和命运抉择。作者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用现实主义笔法、严谨认真的态度投入创作,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在宏阔的时代背景中讲述故事、塑造人物,体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
小说中塑造了200多个人物形象,其中30多个重点人物性格鲜明。他们中有信仰坚定、不畏牺牲的革命者,有持守传统道德、见贤思齐的乡贤,有醉心教育、痴心不改的读书人,也有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精于算计的商人……
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是赵大雨。他富而好仁、厚德守信,面对民族大义,宁可故意弄断自己的大腿,也不为日本人做事。面对土地改革,他经过思想斗争,果断“踢地”散财,顺应大势,认为革命者走的才是光明大道。他怀着崇敬的感情,筹建“英灵塔”,用来缅怀革命英烈。赵大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穷其一生躬行仁义礼智信之道,更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和与时俱进的眼光,在时代激流中开拓新境。在他身上,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民族绵延千载的精神密码——既有植根传统的文化定力,又具破茧新生的变革智慧。
对冀东南民俗风情的真实再现,是《汇水河》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婚丧嫁娶、盖房、祭祀、节庆、修桥打井……作者像一位旧时光的打捞者,把那些远去的风俗民情一点点打捞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对于民俗事象,作者不是简单陈列,而是以经纬交织的叙事策略,将它们与人物命运结合起来——岁时节令的褶皱里藏着爱恨纠葛,宗祠香火的明灭中映照人性明暗。虚实相生的美学建构,既为故事铺陈出浸透草蛇灰线的历史经纬,又刻画出一代人刻在黄土地上的精神年轮。
小说语言平实畅达,绘景状貌细致准确,具有话本小说的艺术风格。作者用小说家的慧眼采撷乡音:那些沉淀着燕赵风骨的谚语歌谣,那些凝结着生存智慧的生产俗谚,经过作者锤炼,成为闪耀着地域光泽的语言琥珀。这种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凝视与艺术重构,既是对行将消逝的农耕文明的文学存档,更是以史诗笔法镌刻的精神碑志。当我们在书页间触摸到犁铧翻起的温热泥土,便读懂了华北平原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史诗。
下一篇:飞絮减少了 呼吸顺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