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食味记
从银叶拨刀面到阿能面
■乐忆英
桐乡是鱼米之乡,稻米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而北方以面为主食。拨刀面,即刀拨面,这是山西的特色小吃。南宋时,北方人口大量涌入江南地区,带来了面食文化。
康熙《乌青文献》卷二“街巷”记载:“印家巷,在常丰桥北堍入东,今呼南街。按《记》(即宋末沈平《乌青记》,已佚)云:‘内有殷郎食店,夏卖银叶拨刀,京浙称赏’。”
印家巷,即乌镇应家桥北堍的观前街,宋时有殷氏面食店,一碗银叶拨刀面,白如银,薄如叶,在沸腾的镬子中翻滚,盛入碗中,配上精制汤料,香飘千里,连京城的人都赞口不绝。可见南宋时乌镇人烧面的本事已经令人称道。
时光浸染,银叶拨刀面虽然已失传,但乌镇人吃面的嗜好一代代传了下来,清代诗人岑徐熺《双溪棹歌》云:“节逢天贶兴偏赊,扁食还将鐉法夸。漫切拨刀银叶面,侬家风味胜殷家。”
匠心传承,口齿留香。寻常百姓家煮面,都是现做的湿面,即碱水细面,入锅沸煮数分钟,更具弹性和嚼劲,面上再加浇头,为雪菜肉丝或者茭白肉丝。丰子恺《吃酒》一文中云:“我们的吃法很经济:两斤酒,两碗‘过浇面’,一碗冬菇,一碗十景。所谓过浇,就是浇头不浇在面上,而另盛在碗里,作为酒菜。等到酒吃好了,才要面底子来当饭吃。人们叫别了,常喊作‘过桥面’。”
而乌镇的红烧羊肉面,味道浓郁,口感鲜美,桐乡的酥羊大面,酥软香嫩,各具风味。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上世纪末,面的味道早已渗入桐乡百姓的味蕾。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各类面店的踪迹。桐乡人对于面情有独钟,开创了“小锅模式”,讲究“一次一锅、一锅一味”,每一碗面都是现烧现炒,将桐乡面的优雅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具代表的就是阿能面,1996年,阿能师傅在桐乡市区邵家桥边,用简易棚搭建起小面摊,所煮面条独特,由小锅烹制,浓油赤酱,汤紧、味甜、料鲜、面细而硬,既有韧性又有嚼劲。
阿能面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制作工艺和选料讲究,使用上等的面条,汤底精心熬制,加入各种香料调味,使得汤头鲜美而不腻。十多年间,阿能面把香味散发至杭嘉湖乃至整个江南地区,成了一个街知巷闻的名字,更成了桐乡美食一张香气四溢的名片。阿能师傅先后收徒近百人,他们学成之后,都以“阿能面店”“阿能徒弟面店”,甚至“正宗阿能面”“桐乡阿能面”等为招牌,使美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阿能面已被称为“江南第一面”,2000多家阿能面馆开遍了大街小巷,一碗一锅,万千滋味,每一碗面都是精工细做、鲜浓味美。
从银叶拨刀面到阿能面,人间一梦,时光八百年。技艺的传承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吸取精华、推陈出新。如今,当你来到桐乡,不吃上一碗阿能面,不能算是到过桐乡。
上一篇:24小时共享健身房悄然兴起
下一篇:绘制农耕文明的全息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