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走进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一排排井然有序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村民们利用无人居住的“空庭院”、房前屋后的“闲置地”以及经过空心房整治后的“拆后地”等资源,创新“庭院经济+”模式,发展特色种养植,将“小庭院”打造成“大产业”,让“方寸地”变“增收园”,上演了“绿了庭院、美了村庄、活了资源、富了口袋、红了生活”的生动实践。
在巴彦塔拉苏木太布代嘎查,村民杨起将院子两侧的垄沟打理的整整齐齐,为种植苍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在自家院子种植苍术,不用投入过多精力,一年浇上两次水,平均每年都能有两万余元的收入。”据杨起介绍,以前他根本没拿自家庭院的这“一亩三分地”当回事,只是种些蔬菜自给自足,自从苏木倡导发展庭院经济,他就把这块地方利用了起来,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能美化庭院环境,一举两得。
杨起家的新变化是巴林右旗发展庭院经济成效的缩影。除了发展中草药、蔬菜、水果等特色种植,农牧民们还利用自家庭院房前屋后的闲置空间发展起了育肥羊养殖。巴彦塔拉苏木政府不断优化利益联结机制,积极促进农牧户与统养共富育肥羊产业联盟的合作,通过统一采购、统一防疫、统一议价、统一销售等措施,建立了稳定供销关系,助力农牧民提升养殖效益,庭院经济俨然成为了他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2024年,全苏木发放庭院经济扶持资金50万元,惠及290户。通过与联盟合作模式,育肥羊养殖户实现了户均增收2000元。
“我们老两口都快70岁了,打工没人用,自从发展了庭院经济,春夏卖菜、秋冬养育肥羊,一年四季不出家门就有钱赚。我家还有几十亩耕地,近两年托管给嘎查土地股份合作社,又增加了一笔收入,现在每年收入九万余元,日子越过越舒心。”宝木图嘎查村民李斌开心的说。
近年来,巴林右旗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服务、消费帮扶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农牧户以庭院为载体,发展特色庭院经济,一个个庭院“变身”成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加工坊、农家乐,促进了群众就地创业就业、拓宽了增收渠道,也扮靓了乡村环境。
巴林右旗农牧局副局长宝力尔表示,2024年,全旗累计发放庭院经济补贴1700万余元,惠及5332户。庭院经济的快速膨胀进一步促进了农资销售、农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格局。下一步,巴林右旗将继续优化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引导更多农牧民参与庭院经济建设,推动庭院经济向着可持续性市场化运作转变,为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经济持续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苏雅)
编辑:赵鼎
上一篇:动物园用两同伴诱捕出逃卡皮巴拉
下一篇:龙游:加强高山旅游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