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今天回国,倒倒时差
就不写什么时事评论了,简单和小伙伴们唠唠这一周去英国的一些感受。
也许,大概,可能,估计会对大家有那么一点点启发。
1.英国的通胀的确挺厉害
之前知道英国物价贵,没想到这么贵。
这是和朋友一起来的英国,他之前在英国读书。也都觉得英国的物价的确涨了不少(50%+吧)
不知道今天的读者有没有在英国和欧洲的,也可以留言说一说,你们对于物价的感受。
是只有英国涨了这么多,还是整个欧洲都比较惨?
2.英国的基础设施没有想的那么差。
这次去英国,感觉基础设施其实还挺好的。
因为打车还是有点小贵,所以基本上在伦敦都是坐地铁(虽然地铁也不便宜,单程zone2都要2.8镑)。
但是地铁的维护和设施看起来还挺好的。没有想象中那种破破烂烂的感觉,大概就和北京的部分地铁感觉差不多。
比那些这三四年新修的地铁是有差距,但是整体感觉还是挺好的。
对了,说个冷知识。
郑州地铁的里程超过了伦敦地铁。
1863年开通的伦敦地铁,总里程今天是408公里。郑州地铁总里程,已经到了450公里。
3.年轻人一定要去大城市
去大城市,去大城市,去大城市。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实际上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去大城市的,不过随着我们的年龄越大,羁绊越多,改变的动力越小,所以圆方还是建议“年轻人”去大城市吧。
不管是英国还是其他什么“发达国家”和地区。年轻人,向一线城市聚集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而有年轻人的城市,才有增量。
大部分城市(镇),要么依靠文旅形成一些自己的特色(Bath),要么依靠着大学来聚集更多的年轻人(剑桥)。
而其他大部分中小城市,其实都在不可避免的凋零。
所以不管是考虑人生体验,又或者是出于投资保值,在能力范围内一定要尽可能的去大城市。
而什么是“年轻人”?只要你对于生活抱有好奇,想不断的尝试,你就是年轻人。
4.低增速,不是致命问题
很长时间,圆方一直为中国的经济放缓而担忧。
实际上GDP增速从10掉到8再掉到6。这些都没有那么重要,甚至到4到2也都没什么。
因为GDP的增速只是增量的逻辑,而财富还有一个存量的逻辑,是依靠时间来积累的。
只要我们的经济不出现“实际萎缩”,例如通胀远大于经济增速(类似于南美),又或者经济零增长货币贬值(类似于日本)。
只要我们不遭受类似于战争的冲击,存量财富的积累会越来越多。
在这个前提下,只要我们平衡好短期债务和减少无效投资。我们全社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就依然会不断提升的。
比如英国,其最大的优势,或许就在于富的时间足够久。
5.还是要能从外面赚到钱
单纯的内循环逻辑,从发展角度其实并不是很成立(虽然可以兜底)。
英国很长时间能够维持高福利和高消费,背后还是他所主导的金融体系,能够从全世界吸血。
以及全世界的有钱人(中东,非洲,包括之前俄罗斯)的终极置业,往往会考虑伦敦。
这些金融业从业人员,以及有钱人又通过高消费反而带动了整个伦敦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经济的循环,一个城市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6.真正赚钱的还是“共识(xi nao)”。
英国其实现赚钱,更多的赚的还是共识的钱。
不管是英国的旅游业,还是英国的金融业,不是英国的教育业,是英国主导的各种国际游戏规则。本质赚的钱都是“共识”的钱。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实物”的钱,觉得生产制造最最最重要。
这当然没错,但是真正能够有“好价格”创造“利润”的,还是共识。中国的制造业足够卷,价格足够低,而如何把好产品卖出好价格,这个事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多的机会。
7. 人需要度假
这次出去,才蓦然感受到,自己其实已经挺长时间没好好给自己放假,放空自己了。
自20年之后,似乎就一直被事情推着走。很少有能静下来,陪家人一起好好休息的时光。
时常感觉自己不需要假期,似乎每一天都不应该被“浪费”。而实际上,只有“享受到”生活的美好,才会有更大奋斗的动力。
好的,出去七天,就聊七点感受吧。
明天早上继续恢复直播。
有兴趣的小伙伴6:30直播间蹲一波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