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阚莹莹 文/图
25个枇杷新品种(品系)分别摆盘排成两列,一一接受糖度、单果重、可食率等指标鉴定。
这是5月15日,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枇杷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主持召开的枇杷新品种新技术推介会上的场景。
进入5月,成都各大水果店又成为枇杷的主场。四川是全国枇杷第一大产区,靠着“大五星”这一主力品种,高峰时期全省枇杷种植面积占据全国四分之一。然而,幼果期遭遇低温冻害、成熟期大量集中上市,这些年“大五星”枇杷的产量效益“很受伤”。
“是时候该有新品种推广上市了。”推介会上,四川省“十四五”果树育种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江国良说出了在场种植大户的心声。
基地种植的白肉枇杷25个新品种品鉴,白肉枇杷脱颖而出
“这个外表颜色不错,但是吃起来味淡,糖度也比较低。”“这个单果重不高,颜色也一般,但是口感非常好。”推介会上,70多名来自全省8个枇杷主产县(市、区)的种植大户,一边试口感,一边对比数据。
25个新品种(品系),是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四川省“十四五”果树育种攻关项目支持下,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团队选育而成,分为白肉和红肉两个系列。
一番对比下来,几个白肉枇杷新品种数据和口感表现非常突出。
左边为红肉,右边为白肉经常购买枇杷的消费者一定有同样的经验——颜色越深的枇杷,口感更甜。反之,颜色更淡,吃起来酸涩。推介会上,为何白肉枇杷反而脱颖而出?
“实际上,现在全国枇杷育种界,白肉枇杷已经成为育种趋势。相比于‘大五星’等普通的红肉枇杷,白肉枇杷的肉质更细、口感更好、糖度更高、风味更浓。”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涂美艳研究员介绍。“根据多年的试验,结合品种抗性、产量、商品性,这次我们重点推介了西蜀1号、3号、5号、7号、9号、11号等6个白肉品种。”
推介会前一天,凉山州德昌县乐跃镇高丰村党总支书记杨再平赶到成都,计划再选几个白肉品种带回家乡。枇杷是高丰村主导产业,全村发展了2300亩。前几年,村里引进了白肉枇杷品种,并开始少量试验种植。“新品种在我们当地的表现非常好,尽管还没有上市,但是大伙儿都很有信心。”杨再平说,一旦在市面上铺开,白肉枇杷一定会征服市场。
效益受损面积下降,四川枇杷亟需改良品种和技术
尽管四川枇杷在全国很有地位,但近年来,由于低温冻害等极端天气频发、品种单一、劳动力成本攀升等问题,枇杷效益受损。四川枇杷种植面积已经从高峰时期的88万亩,下降到现在的61万亩左右。
江国良介绍,当前四川枇杷栽培品种仍以“大五星”为主,占据总面积90%以上。在盆地这一主产区,每年集中在5月中旬上市,鲜果销售压力很大。并且,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产区以传统种植模式为主。不仅难以抵御病虫害和冻害,人工成本也比较高。2016年的一场大规模雨雪,持续低温霜冻让四川枇杷果实受冻率达85%以上,众多种植户几乎零收成。
如何解决产业难题?除了推广新品种,推介会上,江国良还给种植户传授了枇杷宜机化改土建园、省力高效树形培养、防冻减灾、病虫绿色防控等栽培技术。
“在全国的枇杷种植版图中,四川的特色优势非常明显。从安宁河谷、大渡河流域、川中丘陵、龙泉山脉再到秦巴山区,从11月到次年7月,四川是全国枇杷供应时间最长的产区。一旦品种和技术得到改良,四川枇杷产业还会再上一个台阶。”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陈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