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龙头如何在打破成长天花板的同时平衡财务压力和社会责任的需要?一家百年能源老牌企业用五年时间给出了答案。
2024年,香港中华煤气(3.HK)核心利润增长5%至59.6亿港元,旗下子公司港华智慧能源(1083.HK)核心利润增长34.5%至16.01亿港元——这是香港中华煤气集团交出的“成绩单”,展示了公用业务和发展型业务的“双轮驱动”路径,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一种观察视角:具备盈利稳定性、分红连续性及转型弹性的公用事业龙头,可成为平衡组合风险收益比的稀缺标的。
从1862年成立之初用煤气点亮街边第一盏路灯,到如今地域遍及香港、内地及海外,中华煤气不仅专注燃气,也将商业版图扩大至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等领域。
一个微妙的变化发生在2024年,公司沿用了一百多年的logo中“煤气”二字被删除。这是集团转型清洁能源企业、开展核心业务重组的一个切面。
向自己“开刀”,是近年来中华煤气的主调。
2019年,李家杰博士及李家诚博士成为集团主席;2022年,黄维义升任为集团常务董事,并于同年在集团开展了一系列重组工作。
工作重点集中把集团整体业务分为两大板块、七大业务。两大板块为传统公用业务和发展型业务。公用业务主要包含三大业务,香港和内地城市燃气业务、内地水务和环卫业务。发展型业务板块包含了四大业务,即可再生能源业务、延伸业务(B2C)、 EcoCeres(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和绿色甲醇业务。
2023年黄维义任命杨磊明为新一任集团首席财务总裁,并协助黄维义执行相关重组工作。杨磊明有多个标签,他是执行者,从功能部门整合、AI系统应用,到引进策略伙伴、轻资产运营推广,一系列有力的整改指向开源节流、降本增效。
这个过程中,集团也在进行非核心业务的处理,考虑到AI算法新机遇后选择留下了数据中心板块。针对这项业务,计划引入合作伙伴,强化AI算法,加强数据中心利润增长。
轻资产运营是发展型业务的一个特征。具体在发展模式上,中华煤气与更多私募基金和国企合作伙伴“牵手”,如于2021年引入骏麒投资(Affinity Equity Partners)拓展可再生能源业务、于2022年引入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和Kerogen Capital参投EcoCeres拓展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业务、以及于2024年与其参股企业佛燃能源合作建设绿色甲醇新厂房,预计在2028年总产能可以达到50万吨以满足市场需求。
另一个标志性事件为,今年1月,港华智慧能源在深交所成功挂牌类REITs,发行规模5.15亿人民币。这是首单港资公司在境内成功发行的类REITs,也是首单光储碳中和类REITs产品。
香港中华煤气执行董事暨首席财务总裁杨磊明在近期接受了界面新闻专访。从业务转型到财务策略改变,中华煤气正谋求更多的市场化思维跟国际视野。正如杨磊明所说,“我们四个孩子(四项发展型业务)都18岁了,要准备冲了。”
聚焦核心业务
界面新闻:集团重组时将业务划分为两大板块和七大业务,为什么要这样区分?
杨磊明:从前板块与板块之间比较分散,员工各自发展自己的业务,部门间缺少互动机制。整合相应业务后,我们的目标变得非常明确,新管理层自2022年起加大力度推动发展型业务,该业务是我们的开源抓手,我们会聘请年轻团队来发展该业务,既能给公司注入新的活力和冲击力,也有助于培育新文化。面向新业务,我们也有ESOP(员工持股计划)激励机制,让每个板块更有凝聚力。
除了运营划分更明确,这种分类也是公司在财务透明度上的突破。待业务发展越见成熟,财报信息披露透明度会更高,信息披露会更清晰,外部的分析员与投资者也更能了解我们具体在做什么。
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未来利润快速增长点
界面新闻:集团推动发展型业务时主打轻资产模式,为什么有这种转变?
杨磊明:参考可再生能源业务,对于集团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改革,在我到任前,集团仍以重资产模式为主,已经投入了约65亿人民币。但我认为,轻资产模式是一个新趋势,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和资金压力。因此我提出两个方向,一个是资产管理(Asset under management,AuM)模式,寻找包括国企在内的合作伙伴,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国企出钱,我们出技术和人员,如我们跟佛燃能源合作,成立股权各占一半的合资公司。另一个是类REITs,这种模式很成熟,也有固定回报,资产证券化能有效减缓现金流压力。以今年发行的类REITs为例,发行利率仅2.3%,而内地贷款利率普遍高于3%。这些措施都能增强集团的财务韧性。
经过几年的孵化培育,以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能源为代表的发展型业务已经跨越初创发展阶段,正步入快速增长轨道,利润开始大幅释放,成为中华煤气商业版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其中,2024年港华智慧能源旗下可再生能源税后经营利润大增514% 至4.79亿港元,迎来规模化收益期,目前光伏并网规模达到2.3GW,处于分布式光伏行业领先位置;延伸业务2024年完成香港内地业务一体化,同时抓住“以旧换新”机遇,促进零售业务增长,税后经营利润增长8%至4.7亿港元。
除了光伏领域,中华煤气也持续在绿色燃料包括甲醇和SAF业务上取得突破。公司于内蒙古生产厂房目前绿色甲醇产能已经达到每年12万吨,并预计2025年能提升到15万吨。绿色甲醇日前在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顺利完成约2900吨同步加注作业(即集装箱装卸和甲醇燃料加注同步进行)。这是国产绿色甲醇的首次大规模加注作业,亦是现时亚洲地区最大的绿色甲醇加注项目。而在SAF业务上,中华煤气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公司,仅次于芬兰能源企业NESTE,积极投身于航空燃油绿色发展。
在2025年两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的核心目标下,中华煤气构建的可再生能源加“海陆空”(绿色甲醇、氢能和可持续航空燃料)绿色能源体系,正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样本及集团出海的先锋部队。
界面新闻:可再生能源去年利润呈现爆发式增长,如何实现这么大幅度的提升?
杨磊明:可再生能源业务经过“2022年签约、2023年并网、2024年看到成果”的发展,2024年,我们的并网量达到2.3GW,在行业领先。AuM在2024年有非常重要的进展,达到450MW,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我们的资产优质。过去几年,我们的项目内部回报率(PIRR)是9%,同行是7-8%,我们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也产生了溢价收益。
去年我们推进的AuM主要分两大部分,首先是包括国企在内的大量投资人给予我们支持,过去几年里他们表现出了投资可再生能源的意愿,也希望和像我们这样拥有庞大资产和强大管理能力的公司合作。另外是类REITs的112MW,回笼资金5.15亿元人民币。除资产溢价部分外,我们还受托对AuM资产进行后续工程运维管理工作,预计将带来超额收益。
界面新闻:针对这一业务接下来有什么规划?
杨磊明:2025年底的目标并网量达2.9GW,我们有信心通过AuM的模式兑现更高的收益回报。这种模式下,我们也可以控制早期投资风险,不断扩大资产管理规模。这些光伏资产,配合储能和售电又会形成更大的收益。
另外,储能也将在今年迎来收成期,随着光伏在各省电网中的渗透率快速提升,目前中午光伏大发时段出现谷电的省份已经增加至18个省(19个地区),全国已有超过一半的地区出现中午谷段电价。我们于2024年已经签署了400MWh的储能合同。今年预计新增签约规模将高于2024年。
界面新闻:针对绿色能源,集团有哪些重大项目正在进行或计划启动?
杨磊明:可再生能源方面会通过类REITs等多渠道,推进“光储售(EaaS)”规模化及海外发展。配合香港特区政府推动绿色能源发展蓝图,我们会发展氢能商业应用项目,包括建筑工地发电、氢能电动车和电动车充电站。EcoCeres我们正在扩大产能,推进马来西亚厂房,并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投产,未来会考虑增设第三及第四间厂房。
绿色甲醇也是我们很看好的业务,投产后增长不只是个位数水平。我们跟佛燃能源合作签署了《绿色燃料及化工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共设投资平台,首期兴建20万吨总产能的厂房。到2028年,加上内蒙古产能,营运总产能将达到50万吨。
另外,我们也跟佛燃能源合作发展延伸业务,这样一来,佛燃能源的燃气用户可以转化成我们的C端客户。这些都是我们发展业务的创新模式。
界面新闻:我们挑选合作方和投资项目会考虑哪些因素?
杨磊明:首先会考虑跟我们有十多年合作、基础优质的企业,例如深圳燃气、佛燃能源、成都燃气等。
如面向光伏项目,我们有严格的投资门槛,要求PIRR达到9%。在启动可再生能源业务时,会考虑几个重要因素。首先把重点放在发展工业园区的客户,我们先从440个园区里筛选出200个目标园区启动分布式光伏业务,这是我们的客户存量。而这些目标园区必须包含了以下条件:碳排放产业较集中、经济发展比较蓬勃、电价较高、日照时间较长。目前为止,在这200个目标园区里,我们已经落实签定128个园区。
这些条件同时给我们带来客户群的优势,都是我们现有的供气客户,稳定的客户群体让我们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更好驾驭最近电价下调和宏观经济放慢的影响。这些政策和影响反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增长的机遇。
绿色价值提升:通过ESG和零碳策略提高绿色估值
界面新闻:发展绿色能源其实也契合很多企业的ESG目标,我们这方面的优势如何赋能其他企业?
杨磊明:我们是香港首家拿ESG认证的企业,旗下也成立了一家子公司专门提供ESG服务。例如,我们会向供应商提供ESG服务,当供应商有向银行借贷的需求时,我们可以向银行出示ESG服务的报告和数据,这样能降低供应商借贷的利率。目前,我们已经跟汇丰银行合作推出“中华煤气绿色供应链金融计划”,支持供应商实施可持续发展措施。另外,我们也跟一些国企推动碳汇交易,期间收取的服务费也能成为盈利来源。
降本增效、现金为王及通过资本市场手段降低集团资本支出
界面新闻:您到任后启动了一系列整合,具体有哪些措施落地?
杨磊明:一系列措施重点可以理解为降本增效。一方面,筹备建立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推动集团数智化,大力推广AI应用,发展“数字员工”来提升工作效率和节省成本。另一方面,推动职能部门一体化,如集团统一管理香港和内地不同板块财务部,合并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功能,增加效率及释放更多人力资源。
向左开拓新业务,向右降本节流,如何平衡?
开拓第二增长曲线的同时,降本节流是中华煤气同时面临的议题。两个看似矛盾的做法碰撞在一起,进一步考验集团精准管控资本支出、降低融资成本的能力。
在政策愈发强调光伏项目效益的背景下,中华煤气会筛选出高PIRR的项目来落地,保障业务利润空间。此外,采用AuM模式、向银行取得低息贷款放大回报,这些措施都能降低资本开支,并收取管理费用,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
为了配合业务的持续发展及提升投资效益,集团设置了有效的内部筛选项目机制。2024年6月,集团行政委员会开始执行新的项目投资审批程序,由常务董事及新设立的投资委员会负责审批集团的投资项目和监督投资管理。投资委员会由执行董事暨首席财务总裁即杨磊明本人、执行董事暨首席投资总裁,以及法律总监暨公司秘书三名成员组成。
审批范围包括股权投资和融资、初创投资、重组并购及资产处置等。项目从立项/速测开始,以至尽职调查结果及最终项目审批均需通过常务董事及投资委员会审议。常务董事及投资委员会同时负责审批中华煤气及港华智慧能源(含下属企业)的项目。
界面新闻:绿色能源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和投资回报表现如何?
杨磊明:可再生能源的项目上,现在投资100元,能产生9元的回报,对比行业回报在7元左右,这是不错的表现。我们之所以有更高的表现,在于形成了闭环的全服务——在屋顶有光伏板帮忙省电,另外有储能业务,峰谷电价差异下又有盈利空间;也会帮企业买卖绿电、做碳汇。这其中会收取管理费、运维费,尽管投资没有增加,但是利润产生了。
绿色能源项目在财务上具有可行性,尽管初始投资较高,但其长期收益稳定且具有战略价值。通过多元化融资、政策支持和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提升回报率。作为首席财务总裁,我的职责是确保集团在绿色能源领域的投资既能满足短期财务目标,又能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界面新闻:在控制资本开支上集团有哪些财务规划?
杨磊明:2023年,我们的资本支出达102亿港元,2024年大幅削减资本支出到60亿港元,未来预计资本支出会保持合理范围,即保证业务的发展,同时积极防范风险。投资回报方面,公用业务将继续保持稳健,充分为集团带来稳定现金流。增长型业务将是我们的发展引擎。
界面新闻: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如何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
杨磊明:现金为王,我们充分关注现金流情况,发展能够带来充足稳定现金流的增长型业务,如绿色能源项目。发展这些项目,我们以人才、技术、市场优势为主,积极引入战略投资人做大做强,不需要集团大额出资,但能保证业务的发展。
长期看,我们公用业务依然会在适当的时机,借助“一城一企”的机会,进行城市燃气整合和并购,保证公用业务长期稳定发展。
平衡股东期望与长远发展策略
展望未来,杨磊明表示,截止到目前,集团股息率仍保持高股息达5%。未来将继续秉持稳健分红政策不变,加快业务发展,实现利润快速增长,积极回馈投资人的信任。
界面新闻:您还希望给投资者传递哪些关键信息?
杨磊明:开源节流仍是我们未来的策略。我们会聚焦核心业务,对于非核心业务将会以对股东有利的估值剥离。现在四个发展型业务已经有约9亿港元税后经营利润,接下来我们要进入2.0阶段,未来三到五年内,继续做大做强,这期间我们也会逐步解决一些非核心亏损性资产。
过去几年,我们已经完成核心业务工作的铺垫,发展型业务成绩已初见成效,我们未来会更谨慎管控内部现金流,同时寻找强大的合作伙伴,更好利用资本市场提供廉价的资本把发展型业务做强做大。在合适时间,管理层会通过资本市场或其他渠道释放价值并回馈股东。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