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者在货架上看到“山里来的土”鸡蛋时,或许会联想到山林散养的土鸡;当“120W”充电器宣称“疾速快充”时,人们很难想到其实际功率仅12W;而“千禾0”酱油的命名,更让“零添加”的暗示呼之欲出……这些看似合规的商标组合,实际是商家刻意制造的信息误差陷阱。(据5月12日《中国消费者报》报道)
这些所谓的“心机商标”,往往是将商标与商品名称组合成一句语义连贯、易发歧义的描述文字。例如,“壹号土”作为商标,搭配“猪肉”二字后,顺理成章地被消费者误读为“壹号土猪肉”;“其他没有了”的商标与“水、山楂、冰糖”并列,自然呈现出该饮料的配料仅有“水、山楂、冰糖”的错觉。商家通过拆分文字、字母、图案以及采取多类注册等手段规避商标审查,借助商标与商品名称组合的千变万化,让这些商标组合摇身一变拥有了合规身份。
《商标法》明确规定,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质量等特点产生误认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但现实中,像“千禾0”这类商标在注册审查时看似合规,实际使用中却暗藏玄机。即便启动商标无效宣告程序,维权周期长、举证难度大等问题也让许多“心机商标”得以逍遥法外。
治理“心机商标”,需织密从注册到应用的全链条防护网。商标注册部门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商标与商品组合潜在误导性的识别能力,同时对于以欺骗手段取得商标注册的经营主体,实施跨部门联合信用惩戒。市场监管部门应联合大型平台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倡导推行商标伦理公约,强化企业自我约束能力。消费者要提高商标认知水平,谨防掉进信息误差编织的消费陷阱。
近期,《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整治市场交易环境,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强调营造放心消费环境,针对性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规范有序公平的市场环境下,政府严监管、企业守底线、消费者敢维权,“心机商标”这样的文字游戏很快将失去生存土壤。
乱象不止于商标。“胖都来”卖场、“小天才特惠”专卖店、“极米坚果”网店等商家字号信息与“胖东来”“小天才”“极米”等在名称上差别非常细微,极易在消费者中间造成错误认知。这类现象与“心机商标”的底层逻辑如出一辙,均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利。
市场经济的基石是诚信。只有当商品褪去虚假信息外衣,商家不再通过操弄文字抄小路走捷径,消费环境才能真正远离算计与心机,消费者方能放心购物、安心消费。(徐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