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交通新闻网
记者从天津市交通运输委获悉,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沿海大型港口群航道设施智能化关键技术”进入中期检查阶段,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创新成果,包括标载长距离通信网络构建技术、基于同化算法的通航环境高精度数值模拟技术,以及建立多传感器融合的浮标感知系统、面向海港场景的全要素数字孪生系统、以及长航路乘潮智能决策系统等。上述核心成果已在天津港航道完成20万吨级和30万吨级实船验证。
据了解,“沿海大型港口群航道设施智能化关键技术”项目于2023年11月正式立项,由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天科院”)牵头,联合全国9家优势科研单位共同承担,项目执行期为2023年12月至2026年11月,旨在实现长航路、夜航、雾航以及双向通航等复杂环境下大型重点船舶抵港“零待时”,解决当前我国世界一流港口建设的痛点问题,推动港口航道智慧化升级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通航保障中心博士段宇介绍道:“我们完成的实船测试验证是对所研发的智慧导航助航进行现场测试,而对于复杂通航环境,我们通过船舶仿真进行精准模拟,比方说一些大雾、大雨、大风天气等极端条件,难以在现场通过验证,用室内船舶仿真进行验证,用以验证海上通航安全性。”
天津港集团科工部王晓雨表示:“未来项目的成果,在提升航道的通航效能和安全保障能力以及维护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很大意义,为天津港后续智慧航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作用。”
长期以来,天科院与天津港集团聚焦天津港国际枢纽港和沿海主要港口定位,形成了“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每年围绕天津港发展建设需求开展100余项研究课题与技术服务,涉及智慧港口建设、绿色港口建设、港口安全发展等多方面领域,取得了天津港高精度航道动态监测、复杂交通态势下通航效率提升、自动化手段替代高危环境下的人工作业、能源与碳排放综合管控等诸多成果。
天科院副院长冯小香表示:“未来,天科院将继续依托服务天津港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协同联动工作机制,紧扣京津冀世界级港口群协同发展需求,在打造港口全要素数字化创新体系、智能安全监控技术、提升区域协同防灾能力、碳排放管理方面等方面与天津港集团开展更高层次、更深维度的战略合作,共同支撑天津港打造全球航运科技创新标杆。”
在即将召开的第三届天津国际航运展上,天科院也将组织开展一场“援外培训与航运展配合工作设计”专业活动,邀请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学员来津培训学习,搭建起人员与技术交流桥梁,促进国际间航运技术与经验互通共享。“航运展搭建了一个产业链全、专业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发布权威的交流平台。”冯小香表示:“我们希望借助航运展,展示和推介我院在智慧、低碳港口技术领域的研究和解决方案,推广在港口运营减污降碳和航运污染物减排等领域的创新技术和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航道扩能升级、港口泥沙治理、船舶仿真模拟等传统特色业务的市场化应用,与上下游企业共建产业协同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