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房静远教授团队,受邀在顶尖肿瘤学期刊《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影响因子81.1)上发表重磅综述。这项研究聚焦于一个癌症治疗领域的关键问题:肠道微生态如何影响免疫治疗引发的不良反应?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出现,让无数癌症患者看到了希望。这种疗法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对抗肿瘤,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期。但它也带来一个棘手问题——可能引发多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这些副作用轻则影响治疗效果,重则导致患者不得不中断治疗,甚至造成永久性器官损伤。
房静远教授团队的综述系统梳理了当前irAEs治疗面临的难题。例如,常用的激素治疗虽然能缓解症状,却可能干扰正常免疫功能;有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使用ICIs时,风险更高,需要更精细的管理策略。研究特别强调,找到早期预警信号和高危因素,是提前防范严重副作用的关键。
更值得关注的是,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态与irAEs之间的紧密联系。肠道就像人体的“第二大脑”,居住着数万亿微生物。这些“肠道居民”不仅影响消化,还与免疫治疗效果息息相关。研究团队发现,部分肠道细菌能起到保护作用,比如毛螺菌科细菌、唾液乳杆菌、普拉梭菌;而巴特勒肠杆菌、链球菌、肠道拟杆菌等,则可能“推波助澜”,加剧不良反应。这些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肠道菌群引发irAEs的潜在机制。例如,某些细菌的抗原结构可能与人体组织相似,导致免疫系统“误判”,攻击自身器官;菌群失调还会破坏肠道屏障,让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引发全身免疫反应;此外,肠道菌群还能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影响整个免疫环境的平衡。
针对这些发现,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基于肠道微生态的创新干预方案:通过粪菌移植,将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患者,重建肠道生态;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为有益菌提供“口粮”;合理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帮助调节菌群平衡。这些方法为更安全、有效的癌症免疫治疗开辟了新思路。
房静远教授说,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癌症免疫治疗副作用的理解,更为未来精准化、个性化治疗提供了重要方向。随着研究的深入,或许我们能找到让免疫疗法“只杀肿瘤、不伤身体”的理想方案。
原标题:《仁济医院房静远团队揭秘:肠道微生态对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
栏目编辑:马丹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