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这是此次的检查码,请扫码。”最近的一个上午,上海生态环境部门的执法人员来到上海化工区内的上海高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进行行政检查。动手扫一扫码,高桥石化的工作人员便知晓当日将进行地下水、废气排放等8项检查内容。“以前,这些检查内容至少要进行三次检查才能全部完成,现在当天就能办完。”企业工作人员说。
行政执法要“查得少”又“查得好”
原来,当前本市生态环境部门及其执法机构已全面实施“检查码”制度,申领行“检查码”、主动亮码,便能有效减少涉企检查计划数、入企检查次数和现场检查内容,大大提高检查效率,减少对企业正常运行的影响。
记者了解到,一张“检查码”上集合了多个维度的检查任务,大气、水、固体废物等多个环境要素领域都能依托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进行一码进门、综合查一次。“今年上海将以落实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监管为核心,将固体废物、一类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等44个类别的执法任务整合为25个,2024年整合后的33项任务相比,整合效能明显。”市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2至3年内,本市将实现全市生态环境部门涉企行政检查数量明显下降,行政检查质效明显提升。
智慧监管“管企业”更“助企业“
“处罚从来不是执法最终目的,让企业绿色健康发展才是执法的追求。”这也是近年来上海生态环境部门执法人员坚守的职责。据介绍,针对企业环评、排污许可等痛点提供定制化服务,本市生态环境部门大力推行“执法前置服务”模式,推动执法重心前移,主动变末端处罚为前端服务。同时,依托智慧监管平台,加强危险废物管控、排污量超许可、自动监测数据超标等潜在风险检索与分析,实施风险提醒预警,引导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此外,科技迭代也不断推动执法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风险预判”。大数据动态分析、大模型AI、污染源自动监控、智慧眼镜、卫星遥感、辅助执法走航、无飞机(船)的逐步推广与运用,在上海已逐渐取代固有的执法监管模式。由“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转变,让问题线索发现更加精准、突发事件处置更加及时、环境污染应对更加有效。
原标题:《“打包”环保行政检查,沪上企业减负不被扰》
栏目主编:戎兵
来源:作者:文汇报 张天弛 通讯员 汪晖 樊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