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兰州发布
阚骃(生卒年不详),字玄阴,敦煌人,北凉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阚氏本出山东,其迁居敦煌,估计是因为官或避难而造成的。敦煌阚氏的早期历史不详,阚骃祖阚倞、父阚玖都有名于当地,阚玖曾任会稽县(今安西县东南)令,阚氏也与索氏、令狐氏一样,并为敦煌大族。
阚骃博通经史,聪敏过人,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纪》)群言,过目成诵,尤精于经学和地理。北凉统治者沮渠蒙逊看重阚骃,任之为秘书考课郎中,常侍左右,“访以政事损益”(《魏书•阚骃传》)。蒙逊还给阚骃配备文吏三十人,典校经籍,阚骃不负所望,率领自己的学术团队,“刊定诸子三千余卷”。蒙逊卒后,沮渠牧犍任阚骃为姑臧太守。北凉灭亡后,乐平王拓跋丕镇守凉州,礼遇阚骃,以之为从事中郎。太平真君五年(444年),阚骃迁居平城(今大同市),直至终老。
阚骃是出身河西、闻名全国的历史地理学家。凉州一地,“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资治通鉴》卷一二三),中原丧乱使得大批人才避难河西,而河西的前凉、北凉、西凉等政权都礼用文士,注重学术,加之战乱较少,杀戮规模小,形成了凉州文化繁荣的局面,包括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都很发达,许多出身于凉州的人才都能产生全国性影响,阚骃即其代表之一。如果说刘昞的学术代表作尚限于敦煌地域范围的话,那阚骃就是带领河西学术走向全国的关键学者。
阚骃的名著是《十三州志》(已佚,今有辑本)。元嘉十四年(437年),北凉沮渠牧犍给宋文帝刘义隆贡献方物,其中就包括刘昞的《敦煌实录》和阚骃的《十三州志》,《十三州志》也因此而走入主流学术平台。“十三州”来源于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刺史部,起初这十三州仅仅是监察区,而非固定的行政区划;到东汉中后期,“州”终于转化为固定的、凌驾于“郡”之上的最高级别行政区划。“州”的数量,东汉以后代有分合,比如西晋即有二十一州。
阚骃在西晋五胡乱华之后做全国性的“州志”,以较早的、统一和稳定时间较长的汉代州数为名,不被狭隘民族观和分裂割据的现实所限,体现出可贵的大一统视野和宏阔的国家认同,难能可贵;尤其是考虑到阚骃所处之地,是当时中原文化传播的最西头,如此偏远而又心向中华,其执着的文化情结令人感动,而其背后所折射的,则正是中华民族历尽坎坷、分裂却始终保持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事实。
从学术层面来看,《十三州志》是我国南北朝之前一部重要的地理总志。班固《汉书•地理志》开地理总志之先河,此后正史多有《地理志》,但限于篇幅,都很简略,尤其是作者 “不能及远”(不能做到全国性考察),所以大多只是记录州郡名而已。阚骃限于河西地区,显然也不可能长途跋涉、考察山川,不过其《十三州》内容包括郡县、山川、道里、沿革、古迹、风俗、民族、四邻等板块,其详细程度甚至超过了《汉书•地理志》,这是必须给以高度肯定的。
在蔚为大观的六朝地志中,阚骃《十三州志》以其全国视野和统一立场,完全鹤立鸡群;此后唐代《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宋代《太平寰宇记》《元丰郡县志》、元明清《一统志》等,其最早导源也应是《十三州志》。
不仅于此。《十三州志》的许多具体记载,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比如“青海”一词,最早见于《十三州志》:临羌县“西有卑禾海,谓之青海。”再如“窳浑泽”,始见于《十三州志》,可证汉代窳浑县之位置,即后来之屠申泽。屠申泽在汉代时“东西一百二十里”,是河套西部一个巨大的黄河溢出湖,也曾是中原政权经营河套地区的关键支点,但后来湖泊缩小,1950年以后干涸,湖盆沙漠化严重。
《十三州志》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历代学人的高度认可。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用《十三州志》达110处之多;唐代刘知几以苛刻著称,但对于《十三州志》,则许之为“言皆雅正,事无偏党”。这些足以证明,阚骃的历史地理学,确实是走进了一流学术的行列。这位生于河西、长于河西、卒于平城的学者,用他的学术实力,给中古时期的河西学术文化赢得了崇高声誉,值得尊敬和表彰。(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来源:黄河清风
编辑: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