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5 月 15日消息,Salesforce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提到:“我们正在亲眼目睹微软与 OpenAI 之间巨大的裂痕,这是一次彻底的、近乎决裂的破裂,而且无法弥合。”
据悉,自 2019 年微软向 OpenAI 投资 10 亿美元起,二者的合作便紧密相连,微软也成为 OpenAI 唯一的云服务提供商,获得了独家访问技术的权利。随后,ChatGPT的横空出世,更是将双方的合作推向高潮,不仅让 OpenAI 名声大噪,也助力微软在 AI 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其股价也因此大幅上涨。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双方关系逐渐出现紧张态势。据相关报道,矛盾最早可追溯至 2023 年。当时,OpenAI 推出了与之竞争的企业产品,使得两家公司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众多内部人士指出,双方员工在合作过程中困难重重,甚至存在 OpenAI 员工轻视微软员工的情况。此外,微软聘请了 DeepMind 的联合创始人穆斯塔法・苏莱曼(Mustafa Suleyman),这一举动被视为双方关系的重大转折点。苏莱曼被任命领导微软的 AI 业务,而他正是 OpenAI 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的竞争对手。
在算力资源方面,二者也存在分歧。OpenAI 因模型训练需求,要求微软提供更多顶级芯片和计算资源,但微软以 “已竭尽所能” 为由拒绝,甚至暂停部分数据中心建设,这使得 OpenAI 的算力缺口一度达 30%。为解决困境,OpenAI 不得不与甲骨文、CoreWeave 等签订价值超百亿美元的合同,打破了微软作为其独家云服务商的地位。
对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认知,双方同样存在巨大分歧。OpenAI 坚信团队已 “接近突破 AGI”,一旦实现,根据协议,其董事会有权调整与微软的合作模式。但微软谈判代表认为现有技术离 AGI 还有很大距离,微软 CEO 纳德拉更是公开炮轰 “所谓 AGI 里程碑不过是基准测试的投机取巧”。
面对与 OpenAI 关系的不确定性,微软也早有 “Plan B”。自 2024 年初,微软秘密招募苏莱曼及其团队,耗资 6.5 亿美元启动自研大模型项目。目前,其 MAI 模型性能已接近 GPT-4。不仅如此,微软将 AI 助手 Copilot 的销量考核提升至集团最高优先级,以此分流 ChatGPT 的企业用户;在 Azure 云平台引入 xAI、DeepSeek 等竞品模型,稀释 OpenAI 技术占比;还联合马斯克的 xAI、英伟达打造 300 亿美元 AI 数据中心,与 OpenAI 的 “星际之门” 项目正面竞争。
而 OpenAI 也在加速 “独立宣言”。在人才方面,2024 年以来,OpenAI 遭遇核心人才流失,12 名顶尖研究员转投马斯克的 xAI。同时,其发布的 GPT-4o 模型被曝测试数据作弊,面临诸多挑战。为实现技术独立,OpenAI 积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与资金支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联合孙正义等人启动高达 5000 亿美元的 “星际之门” 合资公司,旨在自建庞大的 AI 芯片和数据中心网络,减少对微软的依赖。(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