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从实验室到市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哪里?13日,全国政协召开的“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协商会上,不少来自产学研一线的委员给出了一个共同的关键词——中试平台。
通俗而言,中试就是中间性试验,是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大规模生产的过渡性试验,也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环节。
“科技创新链分为九级,前三级属于基础研究,后三级属于产业产品,中间三级就是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主体为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分析这九个阶段,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赵宇亮认为,中间的中试阶段投入大、周期长、前景不明,是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短板所在。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厅长蔡睿带来的关于东北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的中试基地建设问题,则是对赵宇亮观点的补充与延伸。
“流程工业从技术创新到应用需经过逐级放大的验证过程,中试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制造业企业‘不愿建’或‘建不起’,成为制约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蔡睿说。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中试平台建设,2024年相继出台文件强化中试体系化建设,为加速关键核心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推广中试共享平台,这也是蔡睿的建议之一。“要支持中试基地差异化发展,开发通用型中试服务包,建立中试可信数据空间,降低重复验证成本,推广‘共享中试’和跨领域中试模式,打通技术复用的知识产权通道。”蔡睿说。
要解决投入成本和风险问题,蔡睿还建议,设立国家级制造业中试专项基金,优先推动化工、冶金、材料等流程工业中试平台成为国家级中试平台,落实中试设备购置、研发费用等税收优惠和补贴奖励措施,让更多高科技成果能够从样品变成产品,再从产品变成产业。(记者 包松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