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豆腐巷。 余军 摄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伟
5月9日清晨,初夏的阳光倾斜地穿过云岩区豆腐巷那株百年皂角树,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78岁的张承芬坐在巷口的石阶上,手中的搪瓷茶杯冒着热气。她身后的青砖墙根处,一块铜牌在阳光下微微发亮——“洪边门城墙遗址·1626”。
几位晨练的老邻居停下脚步,“张嬢,又在数你的‘老古董’啊?”张承芬笑着指了指墙面上的“老贵阳生活图”,画中缓行的公共汽车、挑担的货郎和嬉闹的孩童,繁盛之景,可见一斑。
这条200米长的老巷,藏着贵阳城最鲜活的记忆。1626年,明朝天启年间的工匠在这里垒起外城东北段的城墙砖石,洪边门的晨钟暮鼓曾回荡在街巷间。
“1969年我嫁到豆腐巷,那时的巷子热闹得像煮开的锅。”张承芬说,“豆制品厂上百个工人三班倒磨豆腐,凌晨时分蒸汽混着豆香能把半条街的人都香醒。”她至今记得,赶早市的人总要捎块热乎的豆腐。
随着时代变迁,机械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磨坊,曾经人声鼎沸的巷子重归宁静。那些石磨转动的声响、蒸汽氤氲的清晨,慢慢变成了泛黄的记忆。
2023年,云岩区启动“一河一道一片”建设,施工队进入豆腐巷。张承芬和邻居们天天关注,生怕推土机会抹去那些刻在砖缝里的故事。
施工队像绣花一样对待每处细节:路面铺上了青石板,电表箱穿上了铸铁“外衣”,上面镂空雕刻着洪边门的旧影。最让老住户们称道的是地面上蜿蜒的铜线,串联起从明城墙到豆制品厂的岁月。
在巷子深处,快乐时光餐馆的老板莫伯山擦拭着新换的木质招牌。这家开了近10年的小店,是豆腐巷里最大的餐馆,也是街坊们心中的“老地方”。
“2006年搬来,2015年我把自家一楼改成了餐馆。随着巷子改造完成,我新增了包间、卡座,但最受欢迎的依然是靠窗的那排老位置,街坊们喜欢坐那边摆龙门阵。”莫伯山说。
靠着地道的贵阳家常味,快乐时光餐馆生意红火,朋友常劝莫伯山搬到更热闹的地方,他却不愿意,“这里不光是做生意的地方,更是街坊们聚会的地方,我舍不得这些老主顾。”他指了指墙上挂着的照片——那是去年巷子里的老人在这里过生日的合影。
小巷记忆
明朝,贵阳修建外城,在北门外增砌了600余丈的外墙,并设威清、六广、洪边、小东四门。豆腐巷正是洪边门附近的一段。20世纪50年代,巷内有一家合作社性质的豆腐加工厂,生产贵阳人喜欢吃的水豆腐、渣豆腐、豆腐干、霉豆腐等豆腐制品,豆腐巷由此得名。
下一篇:绿色消费需求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