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近年来,微信作为日常使用率最高的社交软件之一,在满足人们网络社交、消费结算等需求的同时,也被一些不法分子打起了主意。不仅出现通过微信账号进行的不法交易,而且还衍生出依靠贩卖微信账号牟利的黑灰产。近期,湖南湘潭警方破获的一起“盗养贩”微信账号黑灰产案件引发关注。公安机关查明,该团伙盗取微信6000余个,团伙头目冯某获利120余万元。
不法团伙的作案手法高度依赖技术工具,其核心在于利用技术与平台规则的漏洞完成账号盗取、换绑和规避监管。首先,物联网卡滥用成关键突破口。本案中,犯罪嫌疑人低价购入大量物联网卡,因其仅能接收短信和使用数据网络,且无需实名认证,成为盗号后换绑的“隐身衣”。尽管工信部明确规定物联网卡仅限企业实名使用,但黑灰产通过伪造企业资质或非法渠道购买,仍能绕过监管。对此,需强化物联网卡全流程管理:运营商应建立“使用场景核验机制”,对频繁更换设备或短期内大量购卡的企业重点监控;同时推行“一卡一终端”绑定技术,限制非绑定设备的异常操作。
其次,平台风控机制亟待升级。本案中,犯罪团伙通过“卡手机”插件高频发送验证码,人为触发微信账号保护冻结功能,导致原号主无法及时察觉异常。此外,被盗账号被登录至数千台二手手机后,黑灰产通过模拟真人行为(如刷短视频、聊天)维持账号活跃度,规避平台风控。对此,社交平台需强化技术对抗能力:一是引入“异常登录画像模型”,对短时间内跨地域频繁登录、设备指纹异常等行为实时拦截;二是建立“未成年人账号保护专区”,对未成年用户开启强制人脸识别验证,并限制其账号交易、换绑等高危操作。
最后,短视频平台需压实内容审核责任。黑灰产以短视频为载体传播“刷单领红包”等虚假广告,利用平台算法定向吸引未成年人。此类内容往往采用暗示性话术(如“限时福利”“官方合作”)规避关键词审查。对此,平台应建立“福利诈骗”专项识别模型,对涉及“免费领”“扫码领红包”等诱导性视频进行人工复核,并封禁发布者账号;同时优化举报机制,对未成年人高频举报的内容优先处置。
技术防控能提高犯罪成本,但根治黑灰产还需依靠法律震慑与协同治理。当前,黑灰产已形成“盗号-养号-贩号-下游犯罪”的完整产业链,必须通过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和跨部门协作实现全链条打击。
其一,填补法律空白,明确账号贩卖刑事责任。现行法律对“贩卖实名账号”的定性仍存争议,不妨出台司法解释,提高刑罚上限。其二,强化行业监管,压实主体责任。有关部门需建立“黑灰产关联行业清单”,对手机回收、通信卡销售等企业实施备案审查,并强制其接入公安数据系统,对异常交易实时预警。其三,推动跨区域、跨部门协同作战。公安机关需与互联网企业建立“账号异常数据共享机制”,通过追踪登录IP、资金流向等锁定境外犯罪分子;同时加强国际警务合作,针对东南亚等电诈高发地区开展联合执法,捣毁境外窝点。
湘潭警方此次行动的成功,揭示了黑灰产犯罪的技术化、专业化趋势,也凸显了“法治与技术双轮驱动”的必要性。面对不断升级的黑灰产挑战,唯有筑牢技术防线堵住漏洞,完善法治防线斩断利益链条,才能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这不仅是维护个体权益的必然要求,更是数字时代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上一篇:广西玉林:整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