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蔺洁
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宏大叙事中,内蒙古地区始终以独特的文明形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文物里的内蒙古》以文物为经纬,以时间为轴线,将内蒙古地区的文明演进史编织成一部具象化的视觉史诗。这部由专业团队编撰的学术著作,通过11个精心设计的章节,以文物为载体,构建起完整的区域文明发展脉络,展现出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交融、共生共荣的壮阔图景。
全书以“人猿相揖别”开篇,将读者带入旧石器时代的内蒙古。在萨拉乌苏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与打制石器,勾勒出早期人类在草原环境中的生存智慧。这些粗糙却蕴含着原始创造力的石制品,不仅是技术史的珍贵标本,更见证了人类从生物本能向文化创造的跨越。书中对大窑遗址的分析尤为精彩,揭示出旧石器时代人类形成的专业化分工与技术传承体系。
“文明见曙光”一章将叙事推进至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依次登场。红山文化的玉龙、彩陶、女神像等器物,展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准。作者通过对女神庙遗址的解读,将红山先民对生命与自然的崇拜具象化,论证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的历史地位。这种将考古发现与文化阐释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抽象的文明起源变得生动可感。
随着“钟鸣与鼎食”章节的展开,青铜时代的草原文明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既有中原礼器的影子,又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生动展现了两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书中对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研究,从动物纹装饰艺术切入,揭示出游牧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与生活方式,为理解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提供了新视角。
从秦铁权到汉代墓葬出土的匈奴文物,从居延汉简到鲜卑金银器,每件文物都承载着不同文明的交流记忆。书中特别强调,这种交流并非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双向的文明互鉴。匈奴青铜牌饰上的动物纹样传入中原,中原的农耕技术与冶铁工艺也在草原生根发芽,这种文化互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融合之绝响”一章聚焦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对鲜卑贵族墓葬出土文物的分析,展现了不同民族的融合过程。呼和浩特市大学路北魏墓出土的玻璃器、波斯银币等异域文物,证明当时的草原地区已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些文物是物质文明的见证,是文化开放与包容的象征,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规律。
隋唐至元明清时期的文物展示,进一步揭示了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深度融合的历史进程。辽代的鸡冠壶、元代的青花瓷器、清代的碑刻,这些文物既保留了草原文明的基因,又融入了中原文明的元素,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不同民族在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上的共同追求。
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注重可读性的提升。每个章节均以代表性文物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展开论述。例如在介绍辽代陈国公主墓时,作者将墓葬出土的金银器、玉器、丝绸等文物串联起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草原贵族生活场景。这种叙事策略既保证了学术深度,又增强了阅读趣味性。书中收录了大量高清文物图片,使抽象的学术论述变得直观可感。每件文物均附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包括年代、出土地点、文化属性等信息,方便读者理解。这种编排方式不仅有助于普通读者建立直观的历史认知,也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作为一部文化普及著作,《文物里的内蒙古》在区域文明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它系统梳理了内蒙古地区的文物资源,通过文物叙事揭示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规律,对于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所展现的文明演进史,也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生动范例。从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到元明清时期的大一统王朝,内蒙古地区始终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长期的文化互动与融合,塑造了草原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注入新的活力。
在当代语境下,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通过展示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激发读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我们看到草原文明的魅力,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本质特征。综上所述,这部著作既是对内蒙古地区文物资源的一次系统梳理,也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一次深入探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样的学术著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承载着传承文明、凝聚共识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