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全职”考研考公须慎重
马晓轩 王敬照
又到一年毕业季。与大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不同,小张没有忙着投简历、找工作,而是一直泡在图书馆。
“去年考研考公都不理想,今年再战一年。”与小张一样,选择继续“全职”考研考公的应届毕业生并不少见。
近年来,考研和考公务员成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然而,一种现象逐渐引起社会关注: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全职”备考。
这种选择看似充满决心,实际上隐藏着多重风险和代价。
“全职”考研考公带来更大的精神负担。考研考公竞争激烈,“全职”备考往往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考试结果上,一旦失利,可能会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之中。特别是“N战生”,心理压力一次比一次大,这样不仅影响备考效率,还可能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全职”考研考公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由于“全职”备考,大学毕业生没有收入来源,仍需要依赖父母的支持。房租、饮食、学习资料……这些开支不是小数,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不小的经济负担。
“全职”考研考公意味着在职业发展上出现一段空窗期。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缺乏实习或工作经验可能会在未来的求职中处于劣势。即使成功考上研究生或公务员,这段空窗期也可能对个人的职业规划产生影响。
“全职”考研考公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折射出一种心态。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或考公并非出于对学术或公共服务的热爱,而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或追求所谓的“稳定”。
但职场不会因为逃避而降低门槛,反而可能因为与社会“脱节”而带来更多挑战。
青春只有一次,与其将宝贵的青春消耗在“N战”中,不如放开视野,从更长的时间尺度去寻找自己的未来。
人生并非只有考研和考公两条路。现代社会提供了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大学毕业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作出理性决策。盲目追求“稳定”或“高学历”,可能会让人错失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
考研和考公也并非唯一提升自我的途径。在工作中积累经验、通过职业培训提升技能、参与社会实践等,都是实现个人成长的有效方式。大学毕业生应拓宽视野,避免将人生局限于单一的赛道。
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考研考公并非只有“全职”这一条途径。
对于确实有考研或考公需求的大学毕业生,可以采取理性备考的方式。比如,边工作边考研,或者选择兼职以减轻经济压力。这样既能保持职业发展的连续性,又能保持与社会的连接,进而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李鸿忠率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奥地利
下一篇:警用无人机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