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来咖智库)
作者 | 龚岩
编辑 | G3007
刘强东坐镇一线后,京东交出了近三年最好的成绩。
5月13日,京东集团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Q1的营收突破3000亿元,增幅继续保持两位数。在收入结构方面,商品和服务收入的同比、环比的增速都在加快,利润保持稳步提升。在收入保持增长的同时,京东季度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速也达到了20%。
此次首季“开门红”的背后,是京东的核心业务更加稳固,而外卖这样的新业务也出现爆发式增长,零售业务和即时零售的协同效应正在凸显,有望构建长期、高质量的增长。
从财报以及电话会上来看,京东反复提及的一个要点,就是零售生态的巩固以及协同效应。从实物到服务、从线上到线下、从高频到低频,从产品到技术……这种围绕核心零售的协同发展,让京东走出了与其它同行的差异化之路,这也成为未来“新叙事”的注解。
01
多项指标两位数连增,京东缓过来了
今年来,我国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在一系列消费政策的推动下,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创下同期历史新高,环比呈现边际转暖的迹象。这样的宏观消费表现,也反映在企业的业绩表现上。
以京东为例,2025年Q1京东集团实现营收3011亿元,同比增长15.8%,连续两季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增幅更是创下近三年的新高,重回行业第一梯队。在盈利指标上,Q1京东的经营利润为105亿元,同比增长36.4%,经营利润率也上升至3.5%。Non-GAAP归母净利润128亿元,同比增长43.4%,净利润率提至4.2%。
分板块来看,京东零售继续表现强劲,一季度收入达到2638亿元,同比增长16.3%,经营利润128亿元,经营利润率为4.9%。而在核心品类上,京东的优势也更加稳固,其中带电品类收入同比增长17.1%,日百品类收入增长14.9%,尤其是商超品类已连续5个季度保持收入同比双位数增长。
这样的营收增速,得益于今年以来国家对3C品类补贴适用范围的扩大,而京东也趁势加大与小米等头部3C品牌更全面深入的合作,抢到了“国补”的消费红利。京东CEO许冉就透露,“从去年开始,国家出台一系列刺激政策已经取得积极的效果,以旧换新明显带动了消费的需求,在拉动家电和手机销售的同时,同时也推动了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除了宏观消费层面的刺激外,此次京东业绩的高增,还来自于自身战略的聚焦以及核心能力的调整巩固。
一方面,是“一把手”工程高位推进,在战略上提供指引和纠偏。过去一年京东业绩持续加速增长,与刘强东亲自坐镇一线,强力推动全面变革和参与业务创新不无关系。有多位知情人士就透露,刘强东每周都会参与多个零售、物流板块的日会,并对战略项目给予清晰、明确的指导,其中的核心就是“用户体验、成本、效率”,用户体验更是被摆在首位,从上至下予以贯彻实施。
另一方面,是围绕“用户体验提升”和“用户增长”做长期坚定的投入,强化自营和物流的竞争优势。比如在用户增长上,京东不断地丰富优质商品的供给、提升服务用户的能力,加强用户信任和心智的同时,满足他们更多的需求,像京喜、即时零售和外卖的协同,更是带来了高频海量的订单。财报显示,京东的一季度活跃用户数实现了连续六个季度同比双位数增长,增速超过20%。在自营能力上,持续投入“带电”品类和包括“商超”、“时尚”在内的“日百”品类,并以自营供应链规模优势带动采购成本的下降和效率提升。还有在物流能力建设上,强化京东现有的末端履约配送网络和能力,并在物流全环节应用自动化AI技术,实现降本增效。
对“低价、服务、体验”的全方位践行,也让京东开始释放更多的增长潜能。在GMV表现上,有媒体报道京东2024年GMV在4.5万亿元左右,仅次于淘天集团的8万亿、拼多多的5.2万亿。在电商行业走出无序内卷后,京东凭借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商品优势,仍位于互联网电商平台前三的位置,并逐步夺回更多的市场份额。
对于今年的发展,京东方面也表示,还会进一步加强供应链优势,不断提升包括产品、价格、服务在内的用户体验和用户心智,带来用户规模和活跃度的持续提升。长期来看,公司的利润率也会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和运营效率的提高而持续提升,京东长期高个位数的利润率目标没有改变。
02
新业务首入财报,外卖背后的生态战
从去年开始,消费回暖趋势叠加AI技术的持续突破,给互联网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动能,头部互联网公司在经历了降本增效、聚焦核心业务之后,业绩也开始企稳反弹。比较典型的,就是2024年的年收入、净利润纷纷重回高增长态势。
在年初各家密集发布的年报中,也释放出寻求增量市场的强烈信号,并发起了新一轮的“跨界扩张”,纷纷加码第二增长曲线。对京东来说,从核心零售业务出发,也开始向即时零售和外卖领域延伸,于今年3月正式上线外卖业务,陆续推出“0佣金招募品质堂食餐厅”、“为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承担外卖骑手五险一金的所有成本”等多个举措。
此次财报中,京东也首次展示了新业务的发展表现。财报显示,新业务收入在一季度实现营收57.53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8.1%,已展现出了一定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外卖业务,这三个月发展势头强劲,上线53天日订单量就突破1000万单,覆盖166个城市,并且还针对商家、骑手、消费者推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以品质外卖收获了一众市场口碑。
按照京东方面的说法,外卖业务对整个京东平台的流量、新用户具有拉动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整体的流量转化率。短期来看可能需要一定的投入,但随着规模的增长,外卖业务本身也将逐渐释放它的规模效应,帮助改善效率。
在此前来咖智库的文章中,我们也认为京东做外卖是有备而来。从这三个月一系列动作和成效来看,也印证了京东不是一时脑热玩虚的,而是有着长期认真的准备,这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判断:
其一是京东做外卖的初心和战略逻辑。从外卖行业来看,中国外卖市场的规模很大,完全容得下多个平台,同时在用户端、商家端以及骑手端,仍然有大量的需求尚未被满足,包括用户对“食品安全”和“品质外卖”的需求、商家对“合理化佣金”的需求以及骑手对“更好保障”的需求,这些行业痛点正是京东的机会。
与此同时,京东做的是以交易为主的零售业务,要想寻求增量市场,就要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购物场景和体验,而“外卖”正是即时零售中单量占比最高且频次最高的业务。比如,在京东零售的消费模型中,3C/家电/服饰等属于低频消费,通过外卖这种高频需求,可以显著增加用户打开京东App的频次,提升用户粘性,带动3C、超市、日用品等中低频消费。外卖业务也可以与京东秒送形成互联互通,在触达频次、用户转化以及品牌心智上形成正向效应。
可以说,京东外卖背后是一场生态战,外卖就如整个零售大盘的一个新切口,以流量、口碑来与京东的核心零售、即时零售业务,以及背后的技术、服务、履约等多个业务展开协同共振,最终实现整个生态的价值平衡。
其二是京东做外卖的底气和优势,这主要体现在用户基础、物流配送、本地生活业态布局、技术和大数据支持等方面。
目前京东大概有6亿左右的年活用户,已经建立了“又好又便宜”的品牌心智,这些都可以帮助外卖业务迅速建立用户信任,同时也能满足用户对“食品安全”和“品质外卖”的需求。在物流运营和管理能力方面,京东的“即时零售”配送网络和系统已经搭建很多年了,而且京东物流在BtoC的物流运营与管理上也有深厚的经验沉淀与积累,这些仓储能力、骑手网络等都可以复用到外卖场景,摊薄前期建设成本。
在本地生活布局上,从即时零售、酒旅、家政到外卖、搬家,京东正逐步构建一个覆盖吃、住、行、服务等的生态体系,并且以“正品保障”和优质服务著称,这有利于降低进入外卖市场的信任成本。而京东在用户画像、场景数据、物流技术等方面的积累,也能够更好的洞察用户消费行为,提升履约效率,改善外卖行业的消费者体验。
最新消息显示,针对当前外卖行业竞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市场监管总局于近期约谈了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这意味着外卖大战的乱象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需要引导合法规范经营,公平有序竞争。这个导向本身也符合京东的战略思路,就是要让用户、骑手、商家以及平台自身,进入正向的发展循环,进而带动整个行业持续向好。
结 语
从本次财报首次入表来看,以外卖为代表的新业务,正得到京东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显然不是单一业务作用的结果,背后体现是整个零售生态大盘的新布局。
即时零售和外卖,正在盘活京东的整个商业生态,而新渠道、新技术的逐渐渗透,也在进一步加固这个生态。比如京东Mall、京东七鲜、京东养车等线下业态的丰富,让京东站上了全渠道融合的风口,而AI在需求端、供给端、物流履约端等多个场景方面的应用,也会大幅提升用户体验,为整个行业提质增效。
一个新的零售业态,正在京东“小荷露尖角”,而当满池清荷时,或许会再造一个新京东。
$京东集团-SW(HK9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