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珍视博物馆热背后的文化寻根需求
杭州博物馆有年轻人心心念念的“腮红小破杯”。 图据杭州博物馆2024年,全国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超过4万个,全年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相较于2023年的12.9亿人次再创新高。多少人“为一个馆奔赴一座城”“为一个展奔赴一座城”。曾经“高冷范儿”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文旅“顶流”。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章成认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持续的社会高度关注下,博物馆应进一步挖掘其文化载体功能,珍视博物馆热背后的文化寻根需求。”
章成分析认为,博物馆“打卡热”的兴起,离不开大众对博物馆历史文化价值的发现和认同。一方面,《国家宝藏》《只此青绿》等以文博元素为特色的文化产品脱颖而出,创造契机让人们重新审视历史与文物的价值。另一方面,当今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也在“反哺”社会,让历史与现实产生互动。“比如,海昏侯国遗址发掘、三星堆遗址发掘、《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发布等考古成果,不仅追溯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更为大众解答了尘封数千年的历史疑团,极大调动了人们对于文化溯源的兴趣。在大众眼中,文物不再是古董,而是历史的浓缩、文化的结晶。这种大众认知的转变与推进,促使博物馆游览持续升温。”国家文物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8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推进,夏商文明研究工程启动实施。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南海深海考古、长江口二号古船等多个考古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即将结项,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
章成进一步研究发现,博物馆自身也在积极探索转型,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迎合文化消费升级新趋势。“近年来,以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安阳殷墟博物馆、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等为代表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在旅游网站推荐榜单中排名渐次上升。这一新动态折射了文化消费的深化与转型。人们已不再单纯满足于简单的、传统的博物馆参观,而是产生了深入历史场景、触及历史语境的沉浸式体验需求。”章成表示,需求的增长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VR(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共同为博物馆提高展览质量、创新呈现方式、转变运营思路提供了契机与动力,推动各地博物馆在教育、公益、演艺、展览等多个领域统筹整合,以全新的方式更好满足人们的文化好奇心。
同时,直播、短视频以及社交平台等新的传播方式,更加迅速、多元,影响力也成倍增加,为推动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来自大众点评联合美团研究院、猫眼共同发布的《2024年展览博物馆数据报告》表明,过去一年,平台上博物馆、展览笔记攻略数同比增长接近300%,每20秒就有1条相关笔记攻略内容被发布。越来越多人热衷于看展后晒出文创买家秀,折射出文博消费与趣味融合的新方向。
“从社会学层面来看,大众热衷博物馆游,或可解读为一种群体意识下自发的文化‘寻根’实践。”章成说,“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关于文化自觉理论的相关阐述中指出,文化自觉建立在对‘根’的找寻与继承上。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今社会群体意识的重要基础。”
在他看来,博物馆所藏文物文献,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将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直观地展示在观众面前。面对这条历史长河,参观者既可探源溯流,又可展望未来。通过游览博物馆的社会活动,大众的文化归属心理得以满足,春露秋霜的情怀得以安放,民族文化自信得以增强。比如博物馆文创产品,就是对大众文化自觉“寻根”探索延伸需求的回应与满足。“博物馆以其自身具有的普遍性、直观性、趣味性,正当其时地成为人们文化‘寻根’的圆梦之所。”
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2024年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全国已有200多条文物主题游径。章成指出,“文博热”固然可喜,但博物馆建设与发展也应警惕被“流量”带着跑。由此,通俗而不媚俗,维护好自身的严肃性与科学性,守住学术专业性这条生命线更为重要和必要。
作者:尚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