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长乐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书写“中国护士之母”传奇的她。她心怀仁爱,毅然投身护理事业。从长乐出发,她将精湛的护理技能带到各地,用温暖的双手抚慰病患的伤痛。在动荡的岁月里,她坚守初心,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为护理事业树立了标杆。她的身影穿梭于病房之间,那专注的眼神和细致的护理,仿佛是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无数患者的康复之路。她的故事,如同长乐的海浪,澎湃而持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护理工作者,成为中国护理史上不朽的传奇。
护士,被称为“白衣天使”
她们默默守护
照亮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那你可知道“中国护士之母”是谁?
她就是福建人伍哲英
她是一位令人敬仰的传奇女性
今天(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伍哲英的故事
01
1884年,伍哲英出生在福建长乐一个贫寒的家庭里,青年时期就读于福州南台保福山女子书院(福州八中前身校之一)。
因为贫穷,伍哲英母亲患病无钱医治而去世。悲痛之余,她暗暗立下了学医以济民生的誓言。
1908年,伍哲英考入九江但福德医院护士学校。她一面打工维持生计,一面刻苦学习。
九江但福德医院。图源:中国科学家
但福德医院的创始人兼院长、著名西医石美玉是中国第一代女“海归”,伍哲英好学勤奋的品格、对从医的强烈渴望和出色的英语水平赢得了石美玉的赏识。
为推动科学化护理事业在中国的发展,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决定资助3名中国护士赴美留学深造。石美玉为自己最优秀的学生争取到了名额。
1915年,伍哲英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护理学专业,一跃登上了医学界世界顶级学术平台。
伍哲英1947年访问美国时在纽约留影。图源:掌上长乐
在校期间,伍哲英各门学科均为优秀,许多医院争相邀她加盟。但她婉言谢绝了国外医院的盛情,毅然于1919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院护理主任。
1921年,为了发展中国护理事业,伍哲英与友人到上海筹办中国红十字总会第一医院,并亲自担任护理主任职务。
02
医院创始之初,因为缺乏资金和护理人员,环境设备简陋,医院内的大小事务,伍哲英都亲力亲为,日夜坚守在岗位上。
有一次,一例宫外孕患者前来就诊,伍哲英日夜守护,病人很快痊愈出院,出院后就登报感谢,让医院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同年,伍哲英在上海创建第一所由中国人办的“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护士学校”,她亲自制定筹划学校的建制、规模、教学大纲以及行政事务,兼授五门课程。
伴随着这所护士学校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了解护理专业,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护士人才。
1928年,伍哲英(前排中)与护校生合影。图源:常来长乐
随着声誉的积累,伍哲英在国际舞台上第一个发出了中国护士的声音。
1925年,伍哲英受邀出席在芬兰召开的国际护士会员代表大会,这是中国籍护士首次参加国际护士会议。
会议期间,她代表亚洲护士用流利的英语发表演讲,为中国护士争得较高声誉,为会议将下届开会地点选在中国(后因国内局势改至加拿大召开)作出贡献。
伍哲英。图源:掌上长乐
1928年,伍哲英当选为中华护士会会长。中华护士会由外籍人士于1909年创办,此前均由外国人担任会长。
伍哲英的当选开启了中国医护事业由中国人自己领导的新篇章,标志着中国本土化护理事业的成长与成熟。
03
抗日战争爆发,面对帝国主义的铁蹄,伍哲英用自己的方式拯救了千千万万陷于水火之中的同胞。
她带着无家可归的一批学生到上海第八伤兵医院为抗日伤病员服务,抢救了不少伤兵。
在医院撤走后,她仍毅然决然地留下来照顾四五十位失去父母的幼小孩童。
1937年,在前线上坚守的伍哲英与青年医生高生道相遇,二人结下了深厚情谊,上海淞沪抗战打响后,伍哲英便带着高生道一同参加抗战救护工作。
高生道收藏的旧照,上面写着“上海的母亲伍哲英”。图源:掌上长乐
1939年,高生道受伍哲英的委托,接收“保卫中国同盟”在海外募集到的一笔资金,并在香港购买一批医疗药品和器材,再运回内地抗战前线。
这批医疗用品如一场及时的春雨,救治了无数伤员的命。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伍哲英救治了无数的英雄,让他们得以回报祖国。中国护理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救治了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了数年的中国。
抗战胜利后,第十五届全国护士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当时的报刊在报道伍哲英时,用了四个大字的标题:“白衣天使”!
新中国成立后,伍哲英担任上海多所护士学校校长或顾问职务,还曾担任上海市卫生局护理顾问。
退休后,她对护理事业的关心并未停止,每周两天去护士学会,两天去护士学校,两天为学生补习英语,直至1960年病逝。
她像南丁格尔、林巧稚等医学界杰出人物一样选择终身不婚,一生都在为护士事业、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奋斗不息。她的名录与宋庆龄、秋瑾等二百多位女性同列在《中国英烈女性传略》中。
“中国护士之母”的美誉,伍哲英当之无愧。
一袭白衣,一顶燕帽
护士们没有翅膀,却是天使的模样
今天
让我们一起致敬
每一位执爱前行的白衣天使
(综合观八闽、最美长乐、掌上长乐、中国科学家、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