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老许在体检中查出直肠癌。入院后,外科医生为了保全他手术后的生活质量,充分考虑患者综合情况后予以直肠低位前切手术方案,保留了肛门的功能,避免了患者终身携带肠造口的不便。老许术后康复良好,逐渐摆脱了生病的阴影,很快回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过,近期一次常规门诊随访,他的心情有些低落,询问后得知,老许听病友说他的这种手术治疗后,很容易产生一种叫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情况,很担心。今天就来聊一聊什么是低位前切除综合征。
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是指直肠癌患者在进行保肛直肠切除术(简称前切除手术)后出现的一系列肠道功能不良症状,包括大便失禁、尿失禁、便秘等。手术后,80%至90%的患者会出现一种或多种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症状。有数据显示,即使术后14年,仍有近50%的患者存在较严重的症状。
当前,造成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根本原因尚不明确。总体而言,有的危险因素与手术本身有关,难以避免;有的危险因素具有一定的可预防性,通过早期预防有可能降低该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具体来说,手术前,患者需要在充分了解低位前切除术的结果和风险的前提下,与医生进行商讨,从治疗的长远效果出发得出最终决定,同时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和心理预期。
肥胖或超重者是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考虑到过多脂肪会影响手术操作范围从而增加术后发生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风险,该人群需要以更好的身体健康为前提进行体重管理,加强日常饮食控制,做到合理运动。日常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易产气的食物,比如牛奶、豆制品。
真的发生了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也是可以治疗的。
一是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增加膳食纤维。适度运动可以改善肠道蠕动和盆底肌肉的功能。心理咨询、改变生活方式和正确排便可作为直肠癌术后患者的常规干预措施。
二是进行盆底康复治疗。这是一类新兴综合疗法,包括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生物电刺激等。
三是药物治疗。这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轻中度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患者,常用药物有肠道菌群制剂、肠粘膜保护剂和其他一些止泻药物。
四是中医治疗。中药内服、中药坐浴、艾灸、针刺等中医疗法可加快肠道功能恢复,对治疗低位前切除综合征有一定优势。
五是结直肠灌洗。对失禁和便频患者,这是通过一种简单有效的机械冲洗,刺激肠管模拟正常蠕动,灌肠后肠内空虚,可改善大便失禁、减轻排便急迫感。
六是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后仍有严重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神经刺激。现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为骶神经刺激和皮胫骨刺激,这是微创可逆的新型疗法,采用手术的方式将电极置于人体内部,通过电流作用对控制人体排便及排尿的神经进行治疗。
对无法耐受非手术治疗或接受治疗后仍为重度或生活质量低下,建议选择结肠J型储袋吻合、端侧吻合、结肠成形术及人工直肠括约肌植入术。当上述治疗失败,建议选择永久性造口术。
(作者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护士长)
原标题:《超80%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出现这一综合征,如何预防和治疗?》
栏目主编:唐闻佳 文字编辑:张菲垭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