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咸阳发布
古槐擎翠续千年文脉——礼泉县昭陵镇凉马村“活史书”激活乡村文化密码
一棵古树
是凝固的岁月雕塑
以苍劲之姿诠释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在关中平原北缘的九嵕山脚下
岁月的画卷徐徐铺展
从贞观年间的帝王御马到今朝的乡村盛景
古树的每一圈年轮
都跃动着生机,深藏着故事
8米高的古槐如同一把擎天巨伞。
在礼泉县昭陵镇凉马村
一棵历经七个世纪风雨的古槐树
被当地村民称作“活史书”
正以蓬勃生命力续写历史的传奇
5月7日,怀揣着对古老生命的敬意,记者一路奔赴礼泉县昭陵镇凉马村,近距离领略这棵树龄达700余年的国槐的独特风姿。
立于树下,只见8米高的古槐如同一把擎天巨伞,14米宽的冠幅似绿色华盖铺展,遮天蔽日间将八方拢入一片苍翠。粗壮遒劲的主干,布满虬结的树纹,仿佛镌刻着时光的密码。
移步近前,皴裂的树皮,褶皱交错的纹理,似在低声诉说着沧桑的过往,而枝头繁茂的新叶,却焕发出盎然生机,舒展的枝杈,恰似历史跳动的脉搏,传递着生命的律动。这棵饱经风雨的国槐,不仅是当地自然景观中的瑰宝,更是承载着大唐记忆的绿色丰碑,凝聚着岁月的厚重与深沉。
拴马槐下的盛世传说
提起这棵老槐树,凉马村人几乎家喻户晓,它成为一棵名副其实的“地标之树”。“小时候夏夜乘凉,老人们总念叨,真龙天子的御马曾在这树下歇脚。历经无数风雨,这棵老槐树有了灵气,成了‘神树’。”一位村民指着古槐树斑驳的树干,眼中满是敬畏和自豪。
相传在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时常前往昭陵西山的皇家狩猎场纵马驰骋。每次途经这片槐树林,他总会将马拴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下,让马在此纳凉歇息,自己也在树荫下稍作停歇。御马颈铃清脆的声响,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凉马村”这个充满画面感的地名,便由此而来。
岁月更迭,往昔的槐树林已湮没于时光深处,唯剩这棵古槐,如同一位坚毅的守护者,顽强地屹立不倒。经年轮测定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专家确认这株国槐树龄已有700余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它以挺拔的身姿,将盛唐的风云岁月化作可触摸的历史印记,让后人得以在树荫下聆听往昔的金戈铁马与盛世华章。
科学守护下的蓬勃生机
“保护古树就是守护历史文化基因。”礼泉县林业工作站副站长李永光说。为让这棵承载厚重历史的古树永续生机,当地政府与林业部门制定了全方位保护方案。专业团队对古槐进行科学加固,通过精准的支撑架构增强其稳定性;环绕古树设置防护围栏,杜绝人为干扰;采用砖石防护技术,加固根系周边土壤。与此同时,安排专人负责看护,并定期进行监测,实时掌握古树的生长状况。
除了对古树本体的保护,相关部门还围绕古槐打造生态文化圈。在周边实施绿化工程,种植多种本土花草树木,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目前,观景台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建成后,不仅能为游客与村民提供近距离观赏古槐的绝佳视角,还将成为讲述古树故事、传播历史文化的天然课堂。
一系列举措之下,古槐在现代化的保护中,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庞大树冠如绿色华盖。文化赋能下的乡村新篇
古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乡村振兴的“活引擎”。每逢传统节日,村民们都会自发聚集在古槐下举行祈福仪式,袅袅青烟中,古树化作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将祖辈的智慧与期盼代代相传。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循着古树的传奇故事,踏入凉马村,漫步古槐树下,聆听历史传说,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在礼泉县昭陵镇,文化赋能与古槐的独特历史底蕴交融互鉴,为周边村落注入新活力,古朴的村庄与苍劲的古树相映成趣,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这棵古槐不仅是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更成为礼泉县乡村旅游的闪亮名片,在岁月长河中承载历史文脉,持续推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
褶皱的树皮,是岁月精心勾勒的注脚;虬曲的枝干,是历史用心写下的篇章。
700余年悠悠年轮里,古槐镌刻着时光的印记,也映照出守护文化根脉的坚定信念,恰似其深深扎入土地的姿态,在岁月长河中绵延生长、生生不息,持续书写着传承与新生交织的时代传奇。
从昔日拴马歇息的帝王将相,到如今口口相传的文化传承,再到助力乡村振兴的生态纽带,这棵古槐始终以包容的姿态,见证着历史文化的演进。
如今,在科学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双重守护下,凉马村的故事已然翻开新的篇章。夕阳西下,树影婆娑,这棵承载盛唐记忆的古树,正以静谧而磅礴的力量,诠释着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