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民政微语
一场始于2024年的“乡村著名行动”,悄然改写着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的地理叙事。17条乡村道路褪去“无名之辈”的标签,被赋予“稻海路”“文种路”等兼具文化底蕴与地域特色的名称。这些崭新的名字,如同镶嵌在阡陌间的文化明珠,串联起当地的历史脉络与风土人情,让每一步乡间行走都成为与文化的邂逅。
当道路有了名字,乡野便有了故事的注脚。而在镇海区首个乡村地名文化展示点——汶溪历史文化馆,故事有了更立体的呈现空间。馆内的陈列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唐代青瓷残片泛着温润的光泽,静静地诉说着千年前的窑火辉煌;数字地图闪烁着科技的光芒,以现代手段解构地名背后的历史密码。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让往昔隐匿于岁月深处的乡野之地,以清晰且鲜活的姿态,镌刻进历史的长卷之中。
新路名点亮百姓生活
在九龙湖镇的乡间地图上,过去布满了“无名之地”:田埂小道被笼统地称为“机耕路”,岔路口总用“老王家东头”“村委会北边”含糊指代。2024年,一场“乡村著名行动”让百余个地名标志破土而出,像一串珍珠缀在纵横交错的阡陌间。
“在地图上,我们村原本只有主干道有名字。”村民江阿姨说。这里是九龙湖镇杜夹岙村,汶胜路穿村而过,路的两侧分布着大片的农田,一条条乡间小道交错其中。“我们就叫它五米路,这条路就五米宽,从我记事起大家就这么叫。”
镇海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经过实地走访调研,充分听取并征求村民对本村道路命名的意见建议,在九龙湖镇新命名乡村道路17条,更新迭代以及新设置地名标志166个,安装乡村门牌2195块。通过地名信息上图,有效解决了在乡村地区‘有地无名、有名无标’的现实问题。”
据了解,这17条新命名的乡村道路,总长度达到14.2千米,平均宽度仅有4.36米。在标准化命名过程中,镇海区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等文化特征,让地名充满个性。以当地人文历史命名的有“西方寺路”“稻海路”等,以当地老地名命名的有“钱家路”“西河路”等,以尊重村民口口相传实际命名的有“五米路”等。
同时,镇海区还组织地名协管员、网格员实地核查,为每栋农村房屋挂上数字化标准门牌。门牌通过将一个独一无二的二维码与房屋标准地址、原有各类地址相关联,使每个房屋地址都拥有了一个“电子身份证”,扫一扫,房屋的建造年份、户主信息一目了然。82岁的村民张奶奶对此赞不绝口:“上个月老伴头晕摔了一跤,救护车直接开到院门口,比打电话说‘村口第三棵树右转’快多了!”
展示点典藏乡村记忆
青石板上斑驳的刻痕、族谱里褪色的墨迹、老人絮叨的往事……这些散落在汶溪村的记忆碎片,如今被系统“打捞”进了一座660平方米的文化馆。前不久,镇海区首个乡村地名文化展示点在汶溪历史文化馆悄然落地,这里陈列的不只是斑驳的门牌与泛黄的族谱,更是当地深厚的历史与文化。
走进文化馆,仿佛翻开了一本立体的地方志:泛黄的地契上,“门溪”“文溪”等曾用名记录着村庄的沿革;青瓷残片在展柜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诉说着唐宋时期越窑“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辉煌;抗战时期新四军用过的煤油灯旁,净圆禅寺的老照片定格了烽火岁月里的晨钟暮鼓。7个展厅、150余件展品,从窑址遗迹、文种故里到现在的露营胜地,文化馆记录了汶溪村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建制变化,丰富的老街街景、繁多的石桥文化、流传的名人佳话共同绘制出独属于汶溪的乡村记忆。
“以前只知道村口老桥叫‘怀珠桥’,今天才晓得它和春秋名臣文种有关!”村民王大爷带着孙子站在复原场景前连连感叹。文化馆里,文种抚琴的蜡像旁播放着越国历史的动画短片,孩子们蹲在“考古角”的沙坑里,用小铲子挖出仿制的青瓷碎片,拼凑出千年前的商贸图谱。“地名是土地的身份证,我们要帮年轻人读懂上面的‘密码’。”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指着展板上的老地图说道。
如今,这份“解码”热情从展馆蔓延到了田间。孩子们举着研学手册,在古井边重温“双泉井”的传说;老人们围坐在将军第的桂花树下,把族谱里缺失的辈分一一补全。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蕴含着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
地名本身只是一个代号,为其“著名”,是为了留住本地居民和历史文化赋予其特有的历史回忆。一段段回忆构成了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故事成为了最初的地名,在口口相传、代代传承下,成为“著名”背后珍贵的印记。
来源:《中国社会报》
作者:桂晨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