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民进中央:推进再生资源同级利用
案由: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再生资源同级利用相较于降级利用,可以更大幅减少原生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对于缓解资源短缺问题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再生资源同级循环利用方面尚未得到充分发展。
建议:一、建立再生资源分类分级标准体系,健全再生资源同级使用的政策法规制度。将再生资源同级使用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指标体系和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增强地方政府推动再生资源同级利用的动力;制修订循环经济促进有关法规,建立再生资源分类分级标准体系,明确同级循环利用要求;建立再生资源分级质控和标识制度,制修订相关产品生产标准,分类别逐步明确具体产品中再生资源的含量水平;健全生产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绿色设计制度、奖补制度,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激励企业自觉参与;建立公众参与制度,鼓励支持行业组织、社会团体依法开展活动,引导公众自觉履行再生资源分类处理的主体责任。
二、强化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强化地方公共服务,向区域内的重点企业提供咨询、法律、信息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和方向,以财政资金注入、企业出资等方式,建立再生资源利用担保公司,为龙头企业提供增信服务。将再生资源同级循环利用纳入“无废城市”建设,以再生塑料、再生铝为试点,推动上下游龙头企业建立闭环回收体系,将废塑料、废铝等资源价值最大化。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协调作用,引导企业合规经营、规范竞争。
三、加强再生资源同级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创新和应用,补齐推广应用短板。组织相关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加快关键共性技术、重要产品标准研制的速度,健全标准体系,支持产学研联合研制重要技术标准并优先采用;通过开展试点项目,鼓励相关科研院所和社会企业踊跃参与同级再利用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关键试验、应用推广。
健全高效回收循环利用体系
民建8组:完善再生金属回收体系与产业链
大力发展再生金属产业是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应予以高度重视。建议——
一、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统筹规划布局各地再生金属产业。
二、构建完善再生金属回收体系,鼓励回收龙头企业通过连锁经营、特许加盟、兼并合作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
三、结合新能源新基建等新兴产业市场需求,加快再生金属产品升级换代和品质提升。
四、围绕再生金属产业精细化分解分拣技术、近值等值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突破创新,加大研发和技改力度。
五、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加大再生资源增值税退补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霍金花: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标准
当前,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标准建设不够完善。建议——
一、优化再生回收体系,合理布局回收点及中转站,建立专业的绿色智慧分拣中心。
二、推动数智转型发展,推行“互联网﹢便民回收”模式发展,推广智能自助回收站,搭建再生资源循环产业大数据平台。
三、发掘行业碳价值,推动回收行业开展碳足迹认证等数据分析,建设回收企业碳减排量资产化认定标准。
四、推动回收行业网点布局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保障再生资源回收车辆合理路权。
五、细化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或实施意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隋军:大力推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
切实提高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率,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建议——
一、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并由相关部门牵头,将该模式在低值可回收物领域逐步进行复制和推广,通过建立回收利用目标和行业自律履责机制,提高相关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率。
二、采取渐进的方式,从低值轻质包装物(如各类低值塑料包装物等)做起,梯次推进。
三、相关部门牵头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形成有针对性的生产者延伸责任履责方案,包括建立相关自律履责组织、明确回收利用目标和相关方责任、实施相关激励政策措施等。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杨智:推进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
当前全国碳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建议——
一、加快制定全国碳市场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完善与全国碳市场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二、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功能平台体系。
三、加大碳金融培育支持力度,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与气候投融资试点。
四、加快碳排放数据体系建设,构建行业排放基准值数据库、产品碳足迹数据库等。
五、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加强国际航空和航海领域碳排放相关规则的研究,加快与相关领域碳抵消及减排机制的对接。坚定在国际合作公平竞争中发展,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
全国政协委员黄红霞:加快统筹推进碳定价机制建设
碳定价是减少碳排放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建议——
一、开展碳定价体系探索研究。扩大碳定价覆盖范围,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探索建立企业内部碳定价机制。
二、优化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改革碳排放配额的初始发放方式,构建“免费﹢有偿”的配额分配模式;构建各行业内部基准值评价指数体系;扩大碳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完善碳税的设计。
三、加大政策引导,积极探索更能激励企业低碳减排意愿的配额分配方式,加强与排放权、环境税等政策,与用能权交易、绿电交易等市场机制的协同,形成政策合力。
全国政协委员赖明勇:深化全国碳市场改革
目前,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效应、碳价格发现机制、碳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初显,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也存在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不足等问题。建议——
一、规范碳监测体系,夯实碳排放核算能力,提高碳排放时空分辨率以及测算精准度。
二、完善碳市场交易内涵,提升市场活跃度。丰富碳市场配额分配和交易机制,逐步丰富交易品种,发掘考虑行业、地域特色的碳金融衍生品。
三、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推动碳市场国际化。通过国家统筹方式,推动与境外碳交易机构开展合作,打造国际碳交易中心和碳定价中心。
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全国政协委员张志扬:强化协同治污 推进重点行业恶臭污染防治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要求日益提高,针对恶臭的居民投诉愈发强烈,已成为人民群众身边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源头管控。加大涉恶臭重点行业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力度。
二、完善标准体系指导科学治污,为恶臭排查、溯源、治理等提供标准支撑。
三、加大财政科技支持力度。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将恶臭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纳入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研究领域,促进恶臭监管能力和治理水平双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王立平:精准治理传输通道重点区域污染
要进一步提升传输通道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精准治理水平。建议——
一、有序推进传输通道重点区域“两高一低”项目清理退出,大幅减少独立焦化、烧结、球团和热轧企业及工序,淘汰落后煤炭洗选产能。
二、传输通道中重点城市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精细化治理水平,依法淘汰关停一批、搬迁入园一批、就地改造一批、做优做强一批。
三、优化传输通道城市能源结构,加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进一步支持重点区域城市清洁能源发展及应用,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全国政协委员谢俊明:实施土壤污染风险 分类分区分级管控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净土保卫战取得成效。建议——
一、支持建立土壤污染风险分类分区分级管控试点,分步开展区域土壤背景值调查及研究,制定区域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标准。
二、加强环境风险防控科研支撑保障。加大国家级土壤环境重点实验室支持力度,加强区域农用地安全利用技术方法、建设用地受污染土壤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技术和目标研究。完善建设用地分行业分类别调查评估和质量监督体系,出台相关技术指南或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