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育人点亮教育之光
——会宁县创新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彭雯 通讯员 王双平
30场家庭教育巡讲、18节精品课程研发、9万人次受益……去年,会宁县以“六位一体”家庭教育课程体系为框架,打造会宁县家庭教育讲师团,探索出了一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教育“三方共舞”,共同守护孩子的成长。
红色资源赋能:让思政课“活”起来
“孩子们观察红军用过的煤油灯、聆听革命故事时,眼睛都是亮的。”会宁县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刘雪琴说。
会宁县家庭教育讲师团由会宁县教育局和县妇联共同组建,开发了《红色家风与家庭教育》等红色课程,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情景剧表演,在角色扮演中感悟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同时,组织中小学学生走进会宁会师旧址、革命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家风故事会”等主题活动,让思政教育从课本走向实践。
在一堂名为《构建幸福家庭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讲座中,授课老师将红色家书与现代家庭教育结合,引导家长重视家风传承,通过“红色+家教”模式,为家校共育注入文化厚度。
打造沉浸式课堂,实现课程创新,会宁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育人资源,在立德树人之路上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
校社联动破局:从“单点宣讲”到“三线并进”
去年3月,会宁县家庭教育讲师团张金萍、冉莉琴、常可荣3位讲师分赴会宁县新北小学、东关小学、党家岘乡,分别讲授《正向沟通》《教子有方》《点燃自信》课程,单日覆盖家长超2000人;全年巡讲覆盖8个乡镇、20所县直学校和2个社区,县直学校场次占比67%,惠及1.6万余名现场家长及6000余名线上参与者。
在一场场家庭教育巡讲中,会宁县打破传统“单点宣讲”模式,采用同一时间在乡镇、学校、社区“三线并进”的策略,扩大覆盖面。
“过去办讲座,家长因路途远参与少;现在‘多点开花’,家门口就能学方法。”会宁县教育局德育办主任陈炳乾感慨道。
不仅如此,会宁针对不同学段需求,在课程设计上“靶向发力”,学前段聚焦亲子阅读与幼小衔接,高中段直面青春期教育难题,“精准滴灌”提升教育实效。
此外,司法、卫生领域专家加入会宁县家庭教育讲师团巡讲队伍,为家长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健康等多元化支持。
以创新破题,会宁县正在实现家庭教育的“量质双升”。
三方共育: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以前总催孩子写作业,听了家庭教育讲师团关于陪伴孩子的课程后,我学会了不少科学方法,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从容了许多。”会宁县回民小学家长李芳表示。
《批评和表扬的艺术》《理性陪读》《莫牺牲自我,品亲子之趣》……一堂堂精彩课程,既让家长不再茫然,亲子关系更为和谐,也为教师带来启迪。
“教育巡讲指导了家长,更为教师打开了新视野,会宁县家庭教育讲师团研发的18节课程成为了我们的教学‘资源库’。”会宁县第六幼儿园教师王健梅告诉记者。
家校社协同育人,正在让每一方都成为教育的“主角”。
每场巡讲后,承办校及时编发简报、制作短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分享教育成果;社区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社区居民交流育儿心得;教育部门建立“巡讲反馈—课程优化—资源整合”闭环机制,将碎片化经验转化为长效模式……
“教育不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三方共建的服务网。”陈炳乾总结道。
过去一年,会宁县家庭教育巡讲直播观看量超6000人次,家长满意度达98%。
从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到家校社的深度协同,在会宁这片红色热土,一场关于智慧与爱的教育实践正在生根发芽,为下一代的成长之路带来更多可能。
责任编辑:杨晨雨
下一篇:CBOT小麦下跌,因空头抛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