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5月12日从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南宁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围绕“家门口养老”,通过多维度举措提升南宁市养老服务水平。
针对老旧小区设施配建不足、农村养老资源稀缺等短板,《规定》细化城区新建小区“每百户30平方米”、已建小区“每百户20平方米”的配建标准,并依托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互助设施,整合村社资源,推动养老服务向田间地头延伸,让城乡老人共享发展红利。
围绕老年人“医食住行”多元需求,《规定》打出“组合拳”:医疗方面,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提供家庭医生上门巡诊、慢性病管理、急诊绿色通道等服务,实现“小病在社区、康复在家庭”;生活照料方面,推进“长者饭堂”“流动助浴车”等便民服务,60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助餐补贴,经济困难失能老人获免费助浴服务,解决“吃饭难、洗澡难”问题;搭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整合紧急呼叫、健康监测、服务预约等功能,推动“一键呼叫”“线上点单”等场景应用,让科技为养老服务插上“智慧翅膀”。
同时,对分散特困供养、低保家庭中的失能、高龄、残疾老人,《规定》明确政府补贴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保障;建立老年认知症筛查和转介机制。
此外,《规定》从“人、财、技”三方面破除瓶颈,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其中,明确将养老护理员纳入重点技能人才目录,支持职业院校开设养老专业,建立“培训—评价—就业”全链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从“体力型”向“专业型”转变。同时,关注家庭照护者需求,免费提供应急救护、康复护理等培训,让“身边人”成为“贴心人”。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连锁运营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给予建设运营补贴,让“政府+企业+公益”协同发力,破解“单一供给”难题。支持智能设备研发应用,推进养老服务信息与医疗、社保、救助数据共享,打造“智慧养老”云平台,实现需求精准匹配、服务全程监管,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夕阳红”。
来源 |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彭媛媛
编辑 | 劳方
责编 | 刘晓婧
审核 | 王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