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记者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南源岭村采访看到,近年来,南源岭村充分发挥其毗邻武夷山主景区的独特优势,大力引导村民发展民宿、餐饮、田园采摘等特色产业,不仅有效促进村财增收、群众致富,也带动了青年人才返乡就业,形成“强村富民”与“引凤还巢”的良性互动。
昔日“穷山村”吃上“民宿饭”
走进武夷山市兴田镇南源岭村,整洁的街道两旁,民宿错落有致,白墙黛瓦与周边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距离武夷山主景区仅数公里之遥的南源岭村在十几年前还是另一番景象。南源岭村村民陈谨辉说,以前,南源岭村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低矮的土坯房,多数村民靠几亩薄田维持基本生活。
转机发生在2013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武夷山主景区游客日益增多。
“2013年,九曲高速互通口通车,许多去武夷山自驾游的游客下了高速后就到旁边的南源岭村找酒店。”2013年9月,嗅到商机的陈谨辉把自家的农房改成了民宿。“我们家3层楼共有8个房间,除2个房间自住外,另外6个房间都改成了民宿客房,每年仅住宿费这一项收入就超过15万元。”
经过多年发展,南源岭村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民宿村”。“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万元。”南源岭村村支书吴文英介绍,截至目前,南源岭村共开办民宿181家、床位数达到2300张,年接待游客近30万人,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多万元、旅游产业收入3900万元。
从“一业兴”到“多业旺”
除了民宿产业外,近几年,南源岭村还积极引导村民发展餐饮、田园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不断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大红袍茶香虾、芋子牛肉、岚谷熏鹅、吴屯稻花鱼、五夫莲子羹、红菇豆腐汤……中午时分,南源岭村一家农家乐内,饭菜飘香、宾客盈门。“目前有11个包间,最多可容纳100多人同时就餐。”农家乐负责人陈雅珍说,“周末节假日客人很多,经常一桌难求。”
同时,为不断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南源岭村还积极探索“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村民种植特色水果。
南源岭村村民谢兴福是当地葡萄种植大户,他告诉记者,在党支部的引导下,全村共有葡萄园200多亩,有40多户农民种植美人指、巨峰等10多个品种葡萄。为打造南源岭葡萄品牌,南源岭村还专门成立葡萄生产协会、葡萄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鑫峰”“玉源”商标,平均每亩葡萄年收入超过1万元。
吴文英说,南源岭村是生态移民村,近几年,村里利用仅有的1100亩耕地,积极打造葡萄园、草莓园、火龙果园、生态蔬菜基地,推出田园风光欣赏、农事体验、瓜果采摘等生态农业游项目,初步形成了“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赏农家景”的农旅融合产业链。
带动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南源岭村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里修建了宽敞的停车场、整洁的公共厕所,还安装了路灯、铺设了沥青路。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让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还让许多年轻人回到了家乡。
“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创业梦想,还能照顾家人,何乐而不为呢?”南源岭村“80”后村民陈超大专毕业后在漳州工作过一段时间,看到家乡的变化后,他毅然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南源岭村开起了民宿。“这几年民宿收入比较稳定,算上茶叶、笋干等土特产销售,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
带着新理念、新技术返乡的年轻人,也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前村里留不住年轻人,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前景,纷纷回来创业。”南源岭村村委会委员江涛感慨地说,这些年轻人在民宿经营、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宣传南源岭村,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下一篇:“皮毛蛋”,究竟是个什么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