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乔令财经)
泡泡玛特火爆后,卡游的上市也备受关注,作为卡牌行业的头部,卡游的估值能否对标泡泡玛特也成为了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
卡牌、盲盒本质上都是提供了一种情绪价值,这两年各大消费领域都面临消费降级的冲击,而部分新消费品类则在逆势增长,就是满足了一些特定需求。
前段时间,洛杉矶街头百人长队只为购买一款拉布布毛绒玩具,在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之间,消费者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所以一张奥特曼高卡的获取成本可能需要支付上千元的价格。
抽盲盒的模式本身会刺激更高的消费意愿,抽卡牌跟抽盲盒差不多,销售前的未知结果本质上也类似于赌博机制,因为拆包装前的不确定性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产生期待感和兴趣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对不确定奖励的渴望甚至超过固定奖励。
心理学家斯金纳在1938年就做过一个斯金纳箱实验,通过小白鼠的实验发现,不确定性的奖励比固定奖励更能激活多巴胺系统。这大概也能解释为啥卡牌的消费群体里主要都是15岁以内的未成年,但卡游一年能售出48亿张卡牌。
卡游的赚钱能力
从业绩层面来看,卡游2024年毛利率67.27%,经调整净利率高达44.4%,这一利润显著高于泡泡玛特。收入中有80%的占比是靠卡牌,均价1.7元的卡牌去年售出48.11亿张,收入高达82亿,毛利率为71.3%。
数据来源:招股书核心收入应该是靠奥特曼IP,招股书中披露卡游前五大IP的收入占比为86.1%,而这五大IP中,排在首位的是奥特曼卡牌,其次是叶罗丽、小马宝莉、火影忍者等。
毫无疑问奥特曼是超级大流量IP。从1966年第一部奥特曼的作品诞生至今,这个IP差不多火了59年,在2013年还获得了吉尼斯记录认证为衍生系列剧最多的电视节目。
前几天港股打新讨论的时候,我开玩笑说:你可以不相信光,但你不得不信光背后的商业价值。一个IP故事火爆的背后,绝对不止是影视动漫收入这么简单,IP授权是一笔长期可持续的收入,消费者对故事的喜爱会衍生出巨大的消费需求。
所以卡游除了卡牌的收入以外,人偶、玩具、文具的收入这两年也都在高速增长。人偶去年的收入增长134%至3.22亿,玩具的收入也从1.07亿增加至10.23亿,文具收入从2.4亿增长至5.13亿,全年收入106亿,同比增长278%。
集换式卡牌市场的规模到2024年有263亿,卡游去年的收入是82亿,行业竞争对手主要有宝可梦、乐森动漫、集卡社、华立科技。卡游的成功主要在于运营能力,体现在特殊材料的研发印制,以及卡牌玩法。
玩法上,卡游将英雄对决卡牌从低分到高分,分为R、SR、SSR三种稀有度,后续又推出SGR、LR、UR、MR、CR、PR等特卡,越稀有的卡牌制作越精良,包括浮雕、磨砂等,刺激销量增长的同时也为稀缺卡赋予了更高的二次交易价值。
不过最核心的还是IP故事,奥特曼母公司圆谷Fields控股在2023年2月披露财报显示,奥特曼系列产品在中国玩具领域首次超过迪士尼,占据市场份额第一。这也是卡游的未来风险之一,一旦授权终止,那卡游的相关收入也将戛然而止。
卡游该如何估值
消费公司如果按普通消费来估的话,10倍市盈率差不多对应10倍估值,如果是行业头部可能会给予一定的溢价,增速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给出高定价。
在全球消费公司中,定价最高的就是爱马仕和法拉利这种高奢消费品,这两家公司的估值常年都在五六十倍左右,而高增长的新消费品类今年普遍能给到70-80倍的估值,比如老铺黄金、泡泡玛特都是70多倍,Amer的估值能给到200倍。
卡牌的热度也很高,在宝可梦拍出140万单张价格的时候,卡牌的消费属性就已经不是普通消费了,炒作价值远高于普通消费品价值,再加上类似盲盒的盲抽机制,卡牌多少带点金融属性。
所以卡游的热度应该会对标泡泡玛特,但是最终的估值应该会低于泡泡玛特,主要原因在于:1)卡游收入主要集中在国内,而泡泡玛特已经出海成功且美国市场增速预期强劲;2)卡游缺乏自主IP,基本全靠授权,存在一定的不确定;3)核心奥特曼卡牌的年龄覆盖范围以未成年为主,远低于泡泡玛特所覆盖的消费群体。
按经调整利润44亿来计算的话,最终的市值应该在880亿至1320亿,对应的PE为20-30倍。
港股今年新消费的估值定价都不低,新式茶饮蜜雪冰城、古茗都炒到了近40倍的估值,泡泡玛特、老铺黄金就不用说了,卡游确实是赶上了好时间。过了2025年,可能就没有这么好的定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