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由杭州文广集团、杭州市工商联、杭商传媒主办,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杭商文化承办的杭州湾会客厅第65季《小视频 大世界》在浙江杭州西湖湛碧楼举办。活动主持人、杭州电视台新闻主播张琬诗与开元旅业创始人陈妙林,西湖湛碧楼董事长任峰,浙大二院胸外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范军强,吉山梅庄主徐亚娟共同展开探讨。知名电视评论员舒中胜作精彩点评。
在“人人都是博主”的短视频时代,如何通过短短数十秒的镜头精准传递个人或品牌形象,成为互联网浪潮中的关键课题。优秀的短视频创作者之所以能成功“破圈”,便在于能够以独特的风格打破传统身份边界,生动地诠释何为“人设即内容,内容即价值”。
陈妙林的短视频中不仅有对企业经营的智慧、经验分享,也有自己在健康生活中的运动日常。一次演讲能让大家看到开元发展到如今规模的经营之道,一次直播能看到“企业家”身份的背后其本人生活的自律。他笑着表示,退休后反而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短视频中,镜头前的“陈妙林”不仅是企业家,更是开元故事的讲述者。
任峰的短视频中,总少不了妻子的身影。能将餐饮行业的短视频做到如此流量,他的心得有两点:“一是听老婆的话,二是把西湖的美‘装进’短视频。”“爱老婆”是他的互联网人设,亦是他的人生人设。也正是因为有了感情的注入,任峰短视频中的西湖美食即使隔着屏幕,也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温情。
走在医疗行业第一线的范军强通过短视频展示了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普通大众常常是以“患者”的视角了解医院,而范军强的视频则翻转了镜头,切实记录了普通医护人员工作一天的繁忙与不易,配以时下流行的BGM与节奏感的剪辑,收获了广泛的关注。对于范军强来说,“互联网人设”就是他自己,也是每一位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的缩影。
徐亚娟则将镜头对准了土地,在她看来,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而是让土地自己“说话”。互联网上,她的人设是“吉山梅庄主”,颇具江湖气息的名字背后,她给自己的定位仍然是“农民”,她以梅园为主题,通过讲述梅花的故事,推广青梅产业,用青梅酒的制作和品尝等衍生视频,向更多人展示了梅园的魅力。
舒中胜在一条短视频中展示了一个正在建设中的高铁站,又由此展现了自己与母亲的牵绊。在工作中,他给人的感受是“一针见血”的犀利,而在这一类的视频中,他让大家看到了犀利背后的温情,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互联网上的反差感,让舒中胜带着温暖的形象和故事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流量。
当企业家脱下西装、医生走出诊室、庄主放下农具,镜头前的真实与鲜活成为连接大众的桥梁。短视频不仅是营销工具,更是传递理念、重塑行业认知的窗口。从最初的踌躇到如今的游刃有余,在场嘉宾的转型之路映射出传统行业拥抱数字化的勇气与智慧。
陈妙林阐述了开元旅业在数字化传播时代的转型策略,面对旗下500余家酒店的营销需求,手机端流量正成为品牌曝光的核心阵地。为适应这一变化,集团很早就开始布局短视频与直播领域,并通过“企业家IP化”强化品牌形象。而他自己也以“马拉松跑者”的健康形象出镜直播。这种“拼命”并非作秀,而是传递企业韧性。通过将个人奋斗与酒店品质绑定,开元旅业在短视频赛道实现了从“被动宣传”到“价值共鸣”的升级。
任峰强调创始人形象与企业精神的深度绑定。过去企业曾耗费巨资请外部代言或宣传,但这些投入因缺乏持续性沦为“沉没成本”,而短视频的制作则是以自身积累资本,这亦是他创作的初衷。作为开元旅业培养的管理者,他与妻子共同打造的创业故事,本质上是对“开元精神”的延续与传播。创始人亲自出镜的内容通过真实性与情感共鸣形成了品牌资产。为此,他也要求每个门店经理都“上阵”,将“老板的拼命”转化为“全员的行动”。
有别于商业账号,范军强的短视频主要专注纯公益科普。他观察到,网络平台充斥虚假医疗广告与伪科学偏方,为此,他选择以短视频为渠道,通过记录真实门诊场景、剖析典型病例,将艰深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语言,帮助患者建立科学认知。对于创作成本,他坦言“科普不需要精致摆拍”,“真实”就是最好的脚本,其核心在于让医学脱下白大褂,走进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也能够更好地建立医疗行业的正面形象。
做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之前,徐亚娟注意到大量游客自发在梅园拍摄,甚至携带专业设备创作内容,这让她意识到“主人缺席”的遗憾。深耕青梅深加工产业多年,她看到了传统电视渠道式微,品牌影响力逐渐受限。为打破困局,她决定以“试试看”的心态入场短视频,一方面借助流量推广梅园及农产品,另一方面也希望以“乡村振兴践行者”的身份,让外界看到梅园的生态价值与农人匠心。她坦言,初心既是让产业“活下去”,更是让扎根乡土的梅花经济“被看见”。
舒中胜表示创始人的躬身入局也会在内部形成影响,让员工自发参与内容创作,无形中推动全员融入传播生态。这种自上而下的参与,既非硬性考核,也非短期营销,而是通过“榜样力量”激发组织活力。而当流量增长与内容质量形成正向循环,企业便实现了从“商业实体”到“价值共同体”的升级。这不仅是数字化营销的突围,更是企业软实力的长效积淀。
短视频泛滥的时代,不仅要看到流量变现和产业转型的利好,更要警惕其营造的“信息茧房”,更多地关注真实生活、社会价值,创作者自律,观看者清醒,方能营造出更好的短视频环境,收获更多高质量的创作内容。
作为一名从教39年的退休教师,崇文世纪城教育集团总校长俞国娣坦言拍摄短视频并非出于商业或流量目的,而是源于纯粹的分享欲,“年轻时用笔记录,现在用镜头说话”。最令她触动的是,一名30年前的学生通过视频私信认出她:“您和当年几乎没变!” 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让她感受到“技术的人文温度”。在俞国娣看来,新媒体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它让老一辈也能用真诚对抗时代的疏离,分享的快乐与年龄无关。
杭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陈曼冬作为文字工作者,将短视频视为另一种“日常写作”,核心在于“真实记录”与“适度克制”的平衡,她笑着说:“观众说‘你和视频里差不多’,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在她看来,短视频与写作的共性在于“从琐碎中打捞意义”,同时也要警惕“纯自嗨式创作”。目前她正经历创作瓶颈,便索性主动选择停更,转而潜心学习。就像写小说卡顿时需要搁笔读书,短视频的留白也是一种沉淀。
2020年初期,杭州市女企业家协会执行会长李晓桃以个人身份进入抖音,仅一个月便有将近1万粉丝,随后组建“90后”团队专业化运营后,账号收获了可观的流量,且成功变现,证明了“短视频也能找到高端客户”。同时,李晓桃也运营着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账号,她也计划转型帮中国品牌打广告,目标用短视频帮100个品牌走向世界。
舒中胜看到了短视频流量背后的隐忧。偏激观点、情绪宣泄能轻松收割流量,而理性克制的“温吞水”内容却难被关注。同时,算法也加剧了信息茧房的形成,他呼吁平台优化推荐机制,但也给出个体破局建议,内容创作者更应该坚守底线,不追极端流量,专注描绘真实生活的美好细节。他表示:“短视频不该是情绪垃圾场。当越来越多人用镜头记录善意,互联网才能少点鸡同鸭讲,多点人间清醒。”
“酒香真的不怕巷子深吗?”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原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水法认为,在短视频时代,好产品也得主动宣传。互联网竞争主要看产品的“特点”,无论是将西湖美景“搬”进餐厅,打造“爱妻”人设;或者是在风景绝佳处打造文旅产业,构建“美景+高端服务”模式,短视频的作用都不可小觑。短视频的出现,让美景、美食、美好人设深度结合,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全新的载体。如何让短视频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值得我们好好探索。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李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