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室内乐组合好比一场婚姻,需要成员长久的相处与配合,需要归属感与责任感。分分合合、曲终人散的大有人在。
今年是基因三重奏成团20周年,钢琴家张佳林、小提琴家张精冶及大提琴家宋昭三个“老男孩”,一起走过了20年的音乐之路。他们争吵过、翻过脸、摔门而去过,但又一次次重归于好,携手在这场音乐的婚姻中越走越远。
今年是贝多芬诞辰255周年之际,基因三重奏选择以演绎贝多芬全部钢琴三重奏的形式,致敬乐圣,也纪念成团20周年。2005年,他们演出的第一首曲目,就是贝多芬的《D大调第五号钢琴三重奏“幽灵”》。
基因三重奏
“我们还是小伙子的时候,经常在酒后畅想,什么时候能把贝多芬的钢琴三重奏全演了!当时只当是吹牛,没想到,20年后,我们做到了。”张佳林说。从北京到天津,再到上海、广州……基因三重奏的贝多芬巡演之路已经启程。
基因三重奏的三位成员都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张佳林和宋昭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是同学,是无话不谈的朋友。2005年,他们计划成立三重奏时,想到了他们的师弟张精冶。当时,张精冶所在的另一个重奏组刚解散。在学校时,他就曾仰望两位学长,于是三人一拍即合,顺利成团。
刚成团时,他们的名字还叫“1号楼三重奏”。汪峰曾把中央音乐学院门牌号“鲍家街43号”用作乐队名,而“1号楼”更具体,指的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曾经的校舍。后来,因为这个名字太摇滚,就改成了“基因三重奏”,延续母校的音乐基因,找回学生时代对音乐的赤子之心。
基因三重奏
成团容易,维系难。三人的个性、演奏方式甚至对演出服的喜好都各不相同,在磨合的过程中冲突不断。张精冶记得,有一次他们排练肖斯塔科维奇的《e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因为对音乐结构和细节的看法不同,大家各执己见,僵持不下。排练无法进行时,有人摔门而去。
还有一次在录音棚里,高压和缺氧的状态让三人矛盾升级。“我们每次录音,比平时排练时吵的架多多了,因为佳林说,录音是永远的证据,不可留下任何瑕疵,所以遇到意见不合,大家更不容易妥协。”张精冶说。
一次次争吵的解决方法,并非艺术上的妥协,而是情感上的包容和迁就。“君子和而不同。”张佳林说,“走到今天,边界感至关重要。我们会直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基于对彼此的欣赏和尊重,我们不会试图去控制对方。”
基因三重奏
默契,就在一次次争吵中产生了。有一次在台上,演到三分之一,张精治的琴弦突然断了,但他并没有停下来换弦,两个搭档也没停下来,而是迅速调整速度,配合他的演奏。
还有一次在武汉的情人节音乐会,上台前一小时,宋昭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但还是决定把音乐会演完。那场音乐会,他大脑一片空白,只能凭借肌肉记忆演奏。然而,两个搭档的托举,让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
“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会坐在一起拉琴,这是我们音乐上的共识。我想,在一起,这就是室内乐的精神,也是音乐的意义。”张精治说。
2005年成立的时候,国内的室内乐市场还未被开垦,演出机会并不多。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地大中型剧场的兴建和古典音乐的普及,室内乐演出越来越受到演出商和普通观众的青睐,基因三重奏的巡演版图也越来越大。
贝多芬钢琴三重奏系列音乐会海报今年3月至4月,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他们用四场音乐会演完了贝多芬全套钢琴三重奏。5月至8月,他们将在天津安里甘艺术中心,再度上演全套曲目。随后,他们将巡演至上海、广州。
宋昭说:“我和佳林很快就要到50岁了,在我们的前半生,基因三重奏的20年是非常重要的时光,我们想用贝多芬的三重奏做一个总结,也开启新的旅程。”
原标题:《基因三重奏成团20年:争吵过,翻过脸,为啥没“离婚”?》
栏目主编:施晨露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吴桐
上一篇:以更优服务繁荣文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