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 李坤晋
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数据发布,亮眼数据显示出创新引领作用增强,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释放澎湃活力: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智能消费品制造业增长达到11%,智能车载设备增长超过20%,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增长超过40%。另据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初创企业经营活力指数一季度同比增长20.0%,增速较上季度提升13.8个百分点;技术创新型企业人流热度指数一季度同比增长18.4%,增速较上季度提升10.7个百分点。
细读这份成绩单,我们不难发现,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步伐正在加快,融合成果日益显著。
创新链与产业链虽侧重不同,却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创新链是由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工程化验证或中试、技术成果商业化等多个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产业链包括原材料供应、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乃至最终消费等环节。前者为后者提供技术动力和突破性成果,后者为前者提供现实牵引和产业需求。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创新链与产业链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问题。一方面,作为创新主力军,我国企业的创新突破与资源整合能力未充分发挥。当前部分行业企业仍面临人才结构性短缺、资金支持不足、研发投入不稳定等问题,导致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乏力,产品附加值低,企业陷入“内卷式”竞争。企业对接高校、科研机构比较困难,存在研究项目与产业实际“两张皮”现象。产业链上下游各自为战,存在技术断点、重复建设、成果分散等问题,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与产业韧性。
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在科学技术探索前沿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桥梁,但我国部分科研成果以论文和专利形式“躺”在实验室,落地应用的路径和土壤有限,成熟的商业模式支撑也不足。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仍然存在“信息壁垒”,不少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初没有充分从市场视角考量,无法匹配真实产业需求,而企业一方也对科技成果的成熟度、适用性缺乏了解和认知。如果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错位,就难以嵌入生产环节,发挥其产业价值。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这些论断和要求,为疏通创新链和产业链衔接上的体制机制关卡,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清晰路径。
在现实中,科技成果引入企业实际生产,往往无法“拿来即用”。这就要求将产学研协同机制嵌入产业创新的全过程,使其服务于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技术迭代等各个关键环节。必须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有效贯通科研投入与产业应用。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科创高地瞄准区域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和联合实验室等平台,收获了两链融合的累累硕果。在刚刚结束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上,天工机器人拔得头筹,其研发团队集聚了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优必选、小米等多家高校和头部企业力量,通过课题申报、联合实验室共建、揭榜挂帅等方式多元协作、协同攻关,有效推动实验室设备、科研数据、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在科研与产业之间的双向共享和高效流动。
企业作为三大创新主体之一,在科技活动中地位愈发重要。前不久发布的《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4》指出,1995年至2022年,我国企业提供的研发经费比例从31.71%上升至79.02%。科技领军企业无疑具有龙头带动作用,链主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亦有协同整合优势。因此,应当鼓励其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和重大科技项目,协同开展应用导向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比如,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以比亚迪为代表的链主企业聚合创新要素资源,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电池隔膜等细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牢牢掌握产业创新主动权。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面临“想转化却不敢转化”的困境。评价体系偏重论文和纵向科研项目,具有实效的转化行为难以得到制度激励,科技成果的权属界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也不够健全。针对此,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让科研人员放开手脚参与市场化应用。目前已有高校探索“赋权改革”与“职称单列”,即将原本属于高校院所的成果,以多种形式把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赋予科研团队,明确规定将一定比例的转化收益赋予成果完成人,同时增设“科技成果转化型”职称类别,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职称评价体系。改革实践效果证明,只要明确成果权属、利益分配,打破评价体系的“唯论文”倾向,就能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和成果转化积极性。
创新之花的绽放离不开创新土壤的培育。面对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亟须建立常态化、动态化的政企沟通磋商机制,深入把脉产业趋势,及时回应企业诉求。今年初,DeepSeek搅动大模型市场格局,同时“杭州六小龙”集体亮相,举世惊艳。为何杭州能够孕育出这么多家创新型企业?有为政府的悉心呵护、耐心滴灌功不可没:注重倾听市场声音,对科创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在研发、人才、办公空间等方面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营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
除了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还要健全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第三方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技术经纪人等专业化人才队伍,构建多元协作、分工明确的转化服务体系。不少地方将第三方服务平台嵌入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为成果评估、知识产权保护、对接撮合、投融资、中试验证等核心环节提供了系统化服务的有力支撑。
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是一个动力培育、机制改革、平台搭建的多层次工程,意味着多方形成合力。这需要政府政策牵引、企业主动作为、高校科研机构协同攻关、转化平台专业服务,共同搭建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助力科技自主创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装强大引擎,输送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