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山东网友讲述了使用百度地图的遭遇:驾车前往客户公司途中查看剩余里程时,屏幕骤然弹出“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的动态广告,橙色包装特写几乎占满界面。视线被吸引的瞬间,导航语音提示右转的时机已迫在眉睫,方向盘险些错过最佳转向角度。该司机坦言,此后每次确认导航信息时,类似广告总会强势占据屏幕中央,严重干扰驾驶者对关键路况的捕捉。
另据多名用户反馈,百度地图的广告以“文字+图片”形式直接嵌入导航路面,且无法手动关闭。用户争议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位置合理则干扰有限”,反对者则强调“安全无小事”——短暂分心在多变路况中足以酿成事故。
也有人吐槽广告影响地面标线识别,称语音广告已是底线;有人直接喊话“换软件”;也有少数人表示理解,类比高速公路常见广告牌。但多数观点认为,此类广告若与导航信息重叠,尤其在复杂路况下,可能引发危险。
争议背后是技术与人性化设计的边界问题。有车主质疑:“高速行驶中突然被广告吸引视线,若错过路口或紧急路况怎么办?”更有人指出,若广告出现在拐弯、限速等关键位置,可能直接误导驾驶判断。尽管部分网友认为“免费软件需要广告维持运营”,但争议焦点集中在广告的侵入性与潜在安全风险。
公众的质疑直指本质:导航工具应以用户安全为基石,还是可沦为商业广告的载体?当技术不再纯粹服务于人,而是将用户视为流量变现的“数据肉身”,其向善的边界究竟何在?正如网友呼吁:“盼开发者优化界面,减少干扰,毕竟安全驾驶大于一切。”
众所周知,互联网地图导航市场竞争激烈。早在2013年的“高百大战”中,百度就曾因高德批评其“卖假药”、“把用户导入沟里”服务质量而将其告上法庭。
QuestMobile的一项数据指出,截至2025年3月,高德地图以8.73亿月活用户领跑出行服务APP,而百度地图月活用户为5.73亿,差距显著。自2014年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后,高德地图虽持续投入研发,但直至2025年才首次实现盈利,可见整个行业盈利压力巨大。
业内分析认为,导航软件寻求流量变现虽在情理之中,反映了互联网平台对变现的迫切需求,但在执行上显得操之过急。更温和的商业化路径,如语音包定制、第三方服务导流等本应被优先考虑。百度此次显然未能平衡好广告投放与用户权益,选择了一条高风险道路。
对比谷歌地图仅在搜索结果页嵌入广告,百度将广告直接植入导航核心界面,被批评为“将公共服务工具异化为广告展板”。网友的质问直指人心:“我们究竟是用户,还是被收割的‘数字资产’?”(来源:凤凰网财经,编者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