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望京博格投基
5月7日,证监会印发了《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博格仔细读了一下,作为一个资深基金投资者,我觉得《行动方案》对于投资者是实质性利好,从制度层面解决了基金行业的根本性问题:
投资者买基金是为了获得回报,基金公司募集基金为了赚管理费,在某种情况下会导致投资者与基金公司利益不一致。 例如:“基金净值赚钱,但是投资者不赚钱”,“基金业绩差还能躺平收管理费”等等。
《行动方案》一共是25条,博格就挑选几条跟我们投资者关系密切的解读一下:
“1. 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对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对符合一定持有期要求的投资者,根据其持有期间产品业绩表现确定具体适用管理费率水平。如持有期间产品实际业绩表现符合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基准档费率;明显低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低档费率;显著超越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升档费率。在未来一年内,引导管理规模居前的行业头部机构发行此类基金数量不低于其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试行一年后,及时开展评估,并予以优化完善,逐步全面推开。”
历史上很多案例都是,基金规模小的时候业绩好,之后开始宣传营销;结果基金规模大了业绩就不行了,但还能躺平收管理费。
第一条专门针对“躺平收管理费的”,未来主动基金管理费要跟业绩挂钩了。投资者不赚钱,基金公司也不赚钱,投资者赚钱了,基金公司才可以赚钱。这样可以使得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真正的保持一致。
这里还专门给出了具体实施时间与方案:在未来一年内实施,头部机构募集的主动权益基金60%以上都必须是这样“与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并要求在实施一年之后全面推开。
博格对于这样浮动管理费机制非常期待,打算未来只选择这样有浮动管理费机制的主动基金。
“2.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制定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明确基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设定、修改、披露、持续评估及纠偏机制,对基金公司选用业绩比较基准的行为实施严格监管,切实发挥其确定产品定位、明晰投资策略、表征投资风格、衡量产品业绩、约束投资行为的作用。”
作为配置型投资者,博格非常厌恶风格漂移的基金。例如,我之前买了一个港股红利主动基金,名字叫红利,结果在市场高点没有买红利,反而接盘了科技股,导致基金净值大幅回撤。
你基金名字里面说投资啥,你就要投资啥,不能瞎搞。“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作用”就是针对基金“货不对版”的风格漂移的问题。
”4. 稳步降低基金投资者成本。出台《公募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合理调降公募基金的认申购费和销售服务费。引导行业机构适时下调大规模指数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管理费率与托管费率。推动降低基金登记结算、指数授权使用、信息披露、审计及法律服务等相关固定费用。”
作为指数基金爱好者,我觉得这两年指数基金降费就非常好。
很多指数基金(含ETF)管理费从之前的0.50%,降低到最新0.15%,托管费从之前的0.10%,降低到最新的0.05%,持有成本从每年0.60%降低到每年0.20%,对于投资者是实实在在的利好,市场好的时候买低费率指数基金每年可以多赚0.40%,市场不好的时候每年可以少亏0.40%,别看就这0.40%长期复利可少,另外ETF等基金的交易佣金相比之前也大幅降低了,省到就赚到。
这次专门指出“适时下调货币市场基金的管理费与托管费”。
博格刚查了一下,目前市场上最大的货币市场基金管理费0.30%每年,托管费0.08%每年,销售服务费率0.25%每年,合计费率0.63%每年。
再看看现在货币市场基金年化收益已经降低到1.30%左右,如果这个货币市场基金费率从0.63%每年降低到0.30%每年的话,其他情况不变的前提下,基金收益就能提升,这个对于投资者是实实在在的利好,这才是普惠金融啊。
其实基金各种费用都是从基金资产里面出的,基金资产就是所有投资者的钱。降低基金费率省到就是赚到,就相当于提高基金收益提高投资者获得感。
前面几条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如何保证这些措施实实在在执行,必须把这些落实到基金公司高管与基金经理的“KPI”里面,接下来几条就是其中的核心。
“5. 改革基金公司绩效考核机制。出台基金公司绩效考核管理规定,要求基金公司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适当降低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经营性指标的考核权重。基金投资收益指标应当涵盖基金产品业绩和投资者盈亏情况,前者包括基金净值增长率、业绩比较基准对比等指标,后者包括基金利润率、盈利投资者占比等指标。基金公司股东和董事会对公司高管的考核,基金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基金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对基金投资收益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其中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之前基金公司管理层考核是以公司盈利为核心。
关键指标就是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经营性指标。说白了就是:人家也关心投资者盈亏,但不是最关心的,因为考核指标里面没有这一项。
这次《行动方案》明确了:基金公司全面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这条我觉得是全文中最最关键的,投资者赚钱了,公司管理层才算合格。
基金投资收益核心指标为基金利润率与盈利投资者占比,这两个指标选择得也非常好。
例如:第一年,基金期初规模为1亿元,当年基金净值从1.00元涨到2.00元,基金年底规模为2亿元,其中利润为1亿元。年底业绩好开始搞营销宣传,吸引了98亿新资金。第二年,基金期初规模为100亿元,当年基金净值从2.00元跌到1.50元,基金年底规模为75亿元其中利润为-25亿元。悖论就出现,这两年基金净值涨了50%,但是基金利润为-24亿元利润率为负,所以投资者的盈亏跟基金净值关系不大,跟基金利润率直接相关。
基金利润率反映的是投资者整体盈亏情况。问题来了,一个大客户赚钱了,一百个小客户亏钱了,结果基金利润率也能是正。这个时候就要引入另外一个核心指标了,盈利投资者占比,这个跟投资者买多少基金没关系,无论大小客户权重都一样。
这次还明确了考核基金经理核心就是基金产品的业绩,而且是长期业绩(具体就是三年以上的中长期业绩)。
为啥这样搞呢?
如果考核短期业绩那就迫使基金经理追涨杀跌,否则短期都搞不好下岗了哪里来的长期业绩。
对于基金经理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基金的长期业绩,《行动方案》真正做到了正本清源。
“8. 督促行业加大薪酬管理力度。完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薪酬管理制度,督促基金公司建立健全与基金投资收益相挂钩的薪酬管理机制。强化基金公司、高管与基金经理的强制跟投比例与锁定期要求。严格落实基金公司高管和关键岗位人员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制度,对于严重违法违规的责任人员薪酬依法予以追索扣回。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显著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
说到底,如何做到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一致?
那必须把基金公司核心人员的薪酬与基金投资收益挂钩,这样才能保证投资者与基金公司是在一条船上的。
作为基金公司的核心人员,公司高管与基金经理不光薪酬要跟基金投资收益挂钩,而且强制跟投且要有锁定期,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
另外,避免核心人员为了短期目标急功近利,还规定“奖金”延期支付制度,而且还规定了基金经理业绩不好降低绩效薪酬,业绩好可以提高绩效薪酬,这个奖惩分明。
博格觉得,领导考虑真是无微不至了,全方面将核心人员的利益与投资者利益进行全面且深度的绑定,这样才能确保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12. 建立基金销售机构分类评价机制。将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及占比、首发产品保有规模及占比、投资者盈亏与持有期限、定投业务规模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对分类评价结果靠前的基金销售机构,在产品准入、牌照申请、创新业务等方面依法优先考虑。督促基金销售机构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对保有投资者盈亏情况的考核权重。”
几年前的“爆款基金”,其实主要是基金销售机构推动的,《行动方案》还专门有针对销售机构的措施。
博格把这几个核心指标的作用给大家大白话一下:
之前有些销售机构只搞首发,让存量客户“赎旧买新”,这样不仅降低客户收益,还增加客户成本,例如一年反复申购赎回三四次,若申购赎回费不打折的话,一年手续费就亏损6%-8%,“首发产品保有规模及占比与持有期限”就是专门针对销售机构这种行为的。
之前销售机构只管卖基金,因为只要卖出基金就能赚到销售费用了,也不管投资者后续盈亏, 有了“投资者盈亏”这个指标之后,销售机构也要关心“售后服务”。
相对基金公司而言,其实销售机构才能跟投资者接触更多的人,对于整个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基金销售机构也是至关重要的。
已经码了几千字,博格把自认最关键的几条唠到这里。
作为一个基金投资者,期望未来整个基金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这样才能给我们基民提供稳稳的获得感。
最后,咱们给《行动方案》制定者们点赞。
(转自:望京博格投基)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