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荔枝锐评
近日,骑行博主赵朔的宠物猫“悟空”在新疆若羌死亡,最初被认为是“车祸意外”,后经兽医检查显示疑似中毒。部分网友由此开始怀疑猫咪遭遇人为投毒,舆论迅速发酵,引发广泛讨论。
从去年10月到今年春天,这只亲人的小猫陪伴赵朔穿越雪山、戈壁,成为他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伙伴,也因其可爱模样和“公路片主角感”而收获百万粉丝。“悟空”是赵朔生活记录和情感寄托的重要部分,如今突然离世,赵朔陷入巨大悲痛,不断发布信息追寻真相,这种行为,从“宠物丧失”的心理角度而言,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是否真的有人投毒,这是一个必须回到证据层面的问题。目前,“悟空”死亡前的定位轨迹异常、牵引绳脱落、尸体口鼻异样等细节,引发疑问,但尚无明确证据显示为人为所致。事发地若羌县地处偏远,线索收集与监控条件有限,目前并无作案工具、毒物来源或相关嫌疑人被确认。与城市社区高密度、频繁互动的生活方式不同,在这类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接触有限,因投喂流浪动物、宠物而影响邻里关系,进而引发投毒等行为的情况也较少出现。在真相尚未明晰前,我们不妨再多一些耐心,避免主观臆断、草率“定案”。
公众对“悟空”事件的敏感,实则是社会情绪的折射。近年来,社交平台上涌现虐待猫狗的视频、虐杀炫耀的言论,甚至存在暗网“虐宠赏金”等恶性事件,挑战社会伦理底线。在心理学与犯罪学研究中,这类行为常被归类为“代理性伤害”,即通过伤害宠物这一人类情感的替代物,达成对人或社会伦理的挑衅与控制目的。这种行为往往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童年施虐经历或控制欲密切相关。
而社交媒体的算法机制进一步放大了这类行为的影响力,包括负面情绪下的点赞和评论,从而间接鼓励了动物虐待视频的传播,带来流量收益并引发模仿效应。有研究机构报告显示,青少年群体受这类内容影响尤甚。由此可见,公众对“悟空”是否被蓄意伤害的敏感反应,正是社会守护善良和公共伦理底线的集体映照。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也是一种社会性创伤反应。
但是,情绪可以理解,判断仍须证据。赵朔本人需要的也是基于证据的真相,而非无端猜测。这提醒我们,在社交媒体的放大机制下,要警惕基于“善意动机”的愤怒滑向草率的定性、舆论攻击甚至网络暴力。公共讨论应回到事实之上,用清晰、可证的逻辑去支持正义。保护动物的正义,不能以伤害他人为代价;理解他人的痛苦,也不能成为攻击他人的理由。
理性是通向正义的必要路径,这场为了“一只猫”的讨论并非小题大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