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数字浪潮与乡土大地的交界处,有一群年轻人将千年文化符号解构为现代美学提案。他们以设计师、主理人等身份,将古老技艺淬炼成可穿戴的时尚与可共鸣的叙事。
他们借鉴商业逻辑与创意表达,在民族文化长河中开辟新航道。当传统纹样遇见新设计,当手作温度嫁接赛博格调,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正为贵州文创注入新景象。
我是陈凌云,不宣·闻异品牌的创始人。我的故事,或可从大学开始讲起。
陈凌云在整理货品自幼习画,大学考入湖南南华大学设计专业,似乎是水到渠成。我总是“不务正业”,比如参加各类文创比赛时,把作品做成首饰投稿。没想到,这份“任性”竟让我屡屡获奖。
2013年毕业后,我前往上海,加入一家首饰公司担任产品研发设计师。那段时间,我像一块海绵般吸收行业经验,但设计是比较主观的事,一些我倾注心血的设计会被公司否决。不甘心让创意就此埋没,我联系到工厂,尝试通过众筹平台将作品推向市场。意外的是,这种“预售模式”竟让我赚到了第一桶金。这份惊喜,悄然埋下了独立创业的种子。
2015年,揣着3万元积蓄,我毅然南下深圳。花2万元报名首饰工艺课程,租房、购置专业设备……几乎掏空我的钱包。也就是在这时,我迎来转机。当时,果壳网旗下的设计师集合平台“万有市集”正火热,我未经主动推广的淘宝店“不宣”竟被选中入驻。我意识到:独立品牌的时机到了。
不宣·异闻商店于2025年在青云市集开店“不宣”二字源自“大美不言”——好的设计无需刻意宣扬。彼时的女友(现为妻子)辞去工作与我共同经营网店,她负责运营,我专注设计与生产。从上海到深圳,再从深圳回到家乡贵阳,我们开启了创业生涯。
2017年回到贵阳后,我们开始运营银饰体验工坊,也频繁参与市集摆摊。起初,作品与贵州文化并无关联,直到2023年的一场博物馆市集彻底改变了轨迹。
那天,我们来到贵州省博物馆,深入了解地方民间文化。当走进傩戏展区时,那些神秘的面具瞬间击中了我——粗犷的线条里藏着千年信仰,丰富的表情中流淌着民族记忆。我当即决定:这就是我要挖掘的文化IP!我决定用自己的方式给它一张新“身份证”,让更多人认识它。
最初,开发首款傩戏产品时,我选择了最“笨”的方法:将傩面具图案制成拓印章,手印在宣纸上,以2元低价测试市场,在青云市集首次亮相便有人光顾。正是这寥寥数单的反馈,让我捕捉到关键信息:产品需要更完整的文化叙事,才能被更多人看见。
历经多次迭代,最终成型的“傩神盲盒”藏着巧思:外层选用丹寨石桥古法造纸,内附硫酸纸解说;每张卡片对应傩戏角色,如“开路将军”寓意诸事顺利,“先锋小姐”寓意着财源滚滚。
傩神招福卡盲盒定价12元的傩神招福卡盲盒,成本却因全手工拓印、描金而居高不下。明知这是桩“不赚钱的买卖”,我仍坚持将其作为引流款——当游客为抽到心仪角色欣喜发帖时,当回头客专程为朋友代购时,文化的种子便悄然播撒开了。
有人问:“利润微薄的产品为何要坚持?”我的答案藏在两个身份里。作为商人,银饰量产线是与广州工厂合作的基本盘,支撑着团队生存;作为文化传播者,傩戏文创更像是“会说话的传单”。曾有位游客抽到“开路将军”后留言:“最近诸事不顺,这张卡片让我相信转机就在前方。”这样的瞬间,让我觉得不仅传播了傩戏文化,还给游客带来了好运,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今,我们正延伸傩文化更多产品:木雕磁吸傩面、银饰吊坠、卡通版冰箱贴……立体化开发不仅提升客单价,也让古老文化触达更多人群。而引流款的传播效果远超预期——30%的复购率。独木难成林,只有越来越多人参与,傩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
面对贵州旅游的热潮,我们无疑是幸运的。同时,也要做好时刻迎接改变的准备。品牌或许无法永恒,但只要还有人因一张傩神招福卡感到温暖,“不宣”便完成了使命。正如我常对团队说的:“我们要做的不是贵州文化的搬运工,而是用当代设计语言,让沉睡的传统与年轻人对话。”这条路没有终点,但每一步,都离心中的“大美不言”更近了些。
自述:陈凌云
整理:本网记者张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