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5月8日晚间,西安多地出现暴雨闪电,部分区域更是降下冰雹。众多网友将现场拍摄的冰雹视频分享至社交媒体,一时间,评论区出现大量调侃:“又下冰雹了,瑞幸咖啡今年的冰块够用了!” 这个熟悉的“梗”,再次引发大众关注。
网友调侃“瑞幸咖啡员工接冰雹”
记者搜索发现,“瑞幸接冰雹”的调侃源于2024年3月浙江义乌的极端冰雹天气。当时,有网友戏称瑞幸咖啡店员“提着桶接冰雹”,以幽默方式暗讽其饮品中冰块过多,还调侃“瑞幸原材料从天而降”。这一话题迅速在网络传播,此后,每当有地方出现冰雹天气,网友们便会不约而同地提起瑞幸咖啡。
随着“西安冰雹”话题热度上升,一些网友在“玩梗”的同时还配上了“瑞幸员工提桶接冰雹”的“照片”。
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照片”似乎有些奇怪:图片中咖啡店图标虽与瑞幸极为相似,但英文名称“Luckin coffee”被替换成了“Ruckin coffee”,员工手指呈现半透明六指形态,还出现新造汉字等不合理元素。更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发现部分图片并未标明“AI生成”等来源信息。
这些细节被眼尖的网友识破,纷纷质疑图片为AI生成:“这种图片会不会对瑞幸咖啡的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万一有人当真了咋办?”
5月9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就此事致电瑞幸咖啡客服。接电人员回应称,已记录该问题,后续信息以官方回应为准。
那么,制作、传播此类图片是否确实存在一些法律风险?
浙江铁券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永辉律师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如果网友通过AI生成图片时投入了独创性劳动(如多次调整参数、设计特定场景),图片可能被视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版权归制作者所有。但若图片中使用了瑞幸的商标、门店装潢等受版权保护的商业元素,可能构成对瑞幸美术作品或摄影作品的侵权。并且,如果图片中虚构的“瑞幸店员”形象具有可识别性(如使用真实员工外貌特征或门店制服),可能侵犯他人肖像权或损害企业形象相关权益。
根据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要求,利用AI生成虚假或误导性信息可能被认定为扰乱市场秩序,面临平台内容删除、账号封禁等处罚。若未对AI生成的图片进行显式标识,可能违反《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导致法律责任。
张永辉律师表示,法律允许基于公共利益或评论目的的合理使用,但需符合非商业用途、未实质性替代原作品等条件。如果网友的图片内容以讽刺为目的且未直接牟利,可能主张合理使用抗辩,但需避免过度损害品牌利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鲁玥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