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做好边疆基础教育的一颗“螺丝钉”——记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者李青霖
李青霖与学生们。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曲靖市第二小学校长李青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一我国劳动者的最高荣誉,是对她34年扎根边疆、铸魂育人的深情礼赞。
34年坚守:从边疆小学到全国文明校园的蜕变
她用34年光阴,将一所边疆小学打造成全国文明校园;以螺丝钉精神,把思政课讲成学生心中的“金课”;让40余门特色课程落地生根,更让“教科书式自救”“街头暖心救援”成为育人名片——她,就是全国先进工作者李青霖。
“作为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既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需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作为校长,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李青霖始终以党风引领教风、学风、校风,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在她的引领下,曲靖市第二小学频现“安全超能少年”:9岁女孩崔思萌用“弯腰捂鼻”口诀带弟弟火场逃生;11岁少年冯秋言街头急救摔倒老人……这些生动实践,源自学校独具特色的安全教育。
沉浸式课堂:让安全知识从“说教”变“实战”
“您好,您中了100万元,需先缴税20%……”六年级(9)班的课堂上,学生自编自导的诈骗情景剧正在上演。当“受害人”即将转账时,老师“按下暂停键”,一场关于拆解诈骗话术、分析防范技巧的讨论随即展开。
学生朱韬羽翻开笔记本分享:“防网络诈骗、防校园欺凌……每周三的‘实战训练场’上,老师会结合真实案例教我们应对方法,这些知识既能保护自己,也能帮助他人。”据教师王婧茜介绍,学校每月设定安全教育主题,如3月的主题是“交通安全”、4月的主题是“防欺凌”,通过情境模拟、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把安全知识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掌握的生存技能。
“1530”安全教育法:将安全意识刻进成长基因
作为青少年安全教育主阵地,曲靖市第二小学独创“1530”模式:在每日放学前1分钟、每周放学前5分钟、每月放假前30分钟,常态化开展安全教育。学校还将防诈骗、急救、防灾等模块纳入校本课程,并与消防、公安等部门共建校外实践基地。
“消防安全知识和火灾自救技能是学校教的,这些知识在关键时刻救了我。”崔思萌因火场冷静应对、成功带弟弟逃出火场,获消防部门表扬。冯秋言在分享街头急救老人的经历时说:“学校教的急救知识让我能冷静处理危机。”
李青霖表示:“安全教育不是‘被动防范’,而是‘主动赋能’。对此,我们做了三件事:一是重构课程体系,将防诈骗、急救、防灾等8大模块纳入校本课程,并与消防、公安等部门共建校外实践平台;二是强化专业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校园危机干预等培训,我带头参加;三是建立家校联防机制,将‘家庭安全隐患排查清单’融入亲子实践课,定期向家长推送安全提示。”
在曲靖市第二小学,每月更新的《学生危机应对能力雷达图》如同“安全体检表”。在发现低年级学生防拐意识薄弱后,学校迅速推出“防拐绘本”“防拐徽章”激励方案,精准加固补强薄弱环节。
“真正的安全教育,是‘点燃’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李青霖强调,学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解决危机”,让安全知识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荣誉背后:一颗“螺丝钉”的边疆教育情怀
从边疆小学教师到全国先进工作者,李青霖用34年诠释了螺丝钉精神,扎根基层、默默奉献,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生命的“守护者”。这份国家级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褒奖,更是对千万扎根边疆、深耕基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的致敬。(记者 张亚玲)
原标题:做好边疆基础教育的一颗“螺丝钉” 来源:曲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