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焊接机器人的操作间,是用代码操控机器人的全国先进工作者,也是立志用弧光争优、用匠心追光的大国工匠……”当看到自己的故事被搬上1000多公里外的福州市职工庆“五一”主题日活动的舞台,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科创团队负责人陈照春感慨不已。作为在数字技能赛道上成长起来的工匠,陈照春说自己的使命是“让数字技术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设备管道焊接现场等场景中扎根,用一颗匠心让数字技能迸发力量”。
逆行
从关乎民生的燃气瓶到石化基地千吨反应器,从城市高楼的电梯到擎天而立的港口起重机……走进位于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五楼的机器人产业应用实验室,陈照春的实验平台上摆放着各类用于支持特种设备检测作业的机器人。
因参加2023年举办的首届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在焊接机器人赛道一战成名的陈照春,本行却是从事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特种装备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的研发。
在实验室一侧墙上的照片里,登上技能大赛领奖台的陈照春身着橙色工装,而在实验室里那身白色的实验服,却是他从业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工作20年来的日常装束。
毕业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陈照春,2006年加入福建省特检院,主攻特种设备领域的技术研发。“检验中我们发现众多的安全隐患和质量缺陷,其实都来源于特种设备的制造环节。而焊接则是影响特种设备安全最关键的因素。”陈照春说,为实现高质量焊接,他立志成为焊接机器人的“师傅”。为此,年过40岁的他,从实验室“逆行”到车间,在肩膀上搭一条汗巾,一头扎进传统电焊车间,跟着比自己年纪还小的焊工师傅学习焊接。
扑在一线掌握一手资料的过程,被陈照春比喻为“神农尝百草”的过程,“自己要尝试过,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在身边不少人眼里,陈照春的选择多少有些叛逆。每当遇到质疑,他总会挽起袖子,让对方看看自己手臂上一个个被焊花烫出的伤疤:“让焊工远离弧光辐射、有毒气体、电焊烟尘和高温高热的作业环境,就是我到车间当学徒,练习焊接的目的。”
带“徒”
今年“五一”前夕,陈照春在实验室借助电脑屏幕上一行行代码,忙着为锅炉三维环角柔性焊接特种机器人进行最后的调试。
他的目标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车间里的工人能够操纵这台机器人在空间直径不超过1米的锅炉管道内完成精度控制在1毫米内的管壁焊接。
记者注意到,这个可以将“手臂”伸进锅炉锅筒里的智能机器人,相比常见的工业机器人,拥有更灵活的“操控性能”。“这是我们针对锅炉使用场景专门设计的。可以解决狭小空间内无法开展焊接的难题。”陈照春说。
陈照春说:“其实,机器人并不一定比人聪明。”对比焊接机器人的机械臂和自己的手臂,陈照春将焊接加工对操作精准度的要求,比喻成医生操作手术刀的过程。他告诉记者:“要实现精准焊接,我们至少需要控制横轴、纵轴、竖轴等6个维度的变量。”这些焊工师傅已经练就的技能,机器人仍需根据预先设置的参数才能进行作业。
在实验室里,教一台台机器人学会不同难度的焊接技术,在实验平台搭建起从科研一线到产业一线的“桥梁”,是陈照春带机器人“徒弟”的目标。
他说,当前由“制造”向“智造”升级加速,对一线劳动者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出了新要求。而“让机器人变得更智能”,是他帮助更多一线工人打破“智造转型”技术壁垒的方式。
近年来,陈照春立足岗位,先后完成56项技术革新,他的发明解决了大型化特种设备电磁兼容测试的行业难题,填补了电梯可靠性智能化测试的国内空白,助力机器人产品研发与质量的双提升。
融合
陈照春深知手中的“数字焊枪”,还承载着更高远的使命。
在位于福建泉州的国家特种机器人质检中心机器人培训基地,玻璃隔间放置着各种特种机器人。
“这是专门用于木雕、石雕等雕刻的机器人,采用库卡机器手臂加上自主研发的系统、教学软件等做成教具用来教学。”据陈照春介绍,这种机器教具主要引导学员通过集成系统与外围通信连接、实现编程与规划。“比如我们在雕刻完一个作品后,输入程序,机器就会复制我们所雕刻的作品。”陈照春说,目前这个机器人学院已与华侨大学雕刻实验室以及当地多家石雕企业合作,不仅培养了产业人才,还能助力企业智能制造。
多年来,陈照春还参与制定了特种机器人领域的基础性技术标准。陈照春说,走进焊接车间的经历,让他更加理解“数字工匠”的内涵:是既具有现代工业技术技能水平,又掌握智能化网络化技能、善于融合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这意味着无论是机器人研发人员还是一线工人,都要具备人机协同的能力。”这正是驱动陈照春走出实验室、走向一线的动力。
参与建设国内领先的库卡机器人学院,参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培训机器人应用人才3000余人……用数字点亮焊花,让技能跨越山海,这是一条陈照春心中的报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