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路
《窗外》系列之一
《窗外》系列之二
《窗外》系列之三
碑
高速
双龙
朱成林简介:
朱成林,山东济南人,生于1940年。1958年至1963年在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专业。1963年后在青海从事美术工作。
曾任青海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省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省文联委员、第七届省政协委员。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青海省美术家协会顾问、青海省文化馆研究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赵秋玲
当一个上了年龄的人,独坐沉思,他面对世界的领受力和创造力是来自九级阶梯的最底层,因为岁月的风雨、世事的多变、人生的积累,使他有更加丰厚的心灵与底蕴来改变自己、重新看待世界,从而创作出与其年龄相称的艺术作品。
——叶芝
一
最近,有机会欣赏了朱成林先生的油画《窗外》系列,与他之前的艺术创作相比较,感觉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批作品尤其让人猜测,这一变化是否由一个隐蔽无意识的过程所形成的,我不禁在一系列美的色彩中,探询画家创作过程中心灵所经历的最大秘密。他将这些年处心积虑的思考,潜心创作的艺术经验,全身心地融入这个“窗外”世界,这些色彩安静地在构图中呈现着自己的意识,以及“窗”与“窗”之间刹那间的光影变化,更具象征意义上的美。
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惊喜,唯恐遗漏了其中的某个细节,这一刻,艺术家用他的色彩动摇了周遭世界,不仅仅是理性的思考,更是在星辰下对雪山、草原、牧场的冥想;以显示生命过往的风雨、时间的厚重、人生的苦乐,曾经的激情在这个时期变得安详与从容……
今天的观众,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凭借一种心情去感受欣赏一幅作品,而是要进一步发现艺术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内心深处的活动以及画家的创作目的。密歇尔·瑟福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也就没有艺术。同时,也只有自由才能发现和发展自我的个性——现代艺术就是这样从自由之中,孕育出了形态丰富的新生事物。
我相信朱成林先生在创作过程中,会出现突然降临的洞见,这便是可能性中暗示的力量,因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两个灵魂:一个孩子和一个不羁的自由人,艺术家不能丧失他的野性(本能)以及最原始的天真;他是通过单纯和印象的概括来造型,太多的技巧有时会损伤想象丰富的作品。马蒂斯认为,人们必须毕生能像孩子一样看待世界,因为丧失了这种非视觉的能力,就意味着同时丧失每一个独创性的机会。《窗外》系列好似魔术般动人的色块,构成意味深长的生命之“窗”,在垂直与平行之间均衡画面的定力;色彩在我们的感觉中所激起的是“谜”一样的东西,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二
时间,必将造就出朱成林先生创作主题以及方法上的变化,决定了他面对世界时的新眼光。新,产生奇迹,他的画面和色彩延伸了更多的空间,日出、日落、生命中的“再回首”,让人不禁联想和沉思……
梵高曾在他的艺术笔记中写道:“一个有一定生活经验的艺术家,面对一个即将老去的女人,会区别于年轻人发现她身上的美,最好的时光已跃过她而去了,痛苦和不幸的命运在她身上烙下了印记,艺术家正可从她开始工作。如果土地没有翻锄过,你不能在它上面种植,这个老去的女人,是被生活翻锄过的——因此艺术家能够在她的生命中获得更多的东西,超过那不曾翻锄过的。” 我想,这就是一个经验丰富有资历的艺术家具备的眼力与感受力,是一个人“直觉”的厚度与力量。因此,《窗外》系列将自然、山川、往事、岁月以暗示性极强的色彩浓缩至一面小小的“窗”内,此时高度概括的灰、蓝、红、绿便具有了象征意义,大自然中具象的物体隐在了它们的背后。一切色彩,或因其固有的力量,或因其已形成的联系,都能引起各种难以确切表述却又明白无误的感情,或者像大多数观赏者喜欢想象那样,给我们带来某些飘忽不定的灵感,这些色彩是烙在我们心上的脚印,并且不断地给予我们美感和力量。
由此,我想起了蒙德里安的《纽约》,画面明朗通透,艺术家们认为,它反映了当代纽约的面貌。这就是自由意识创作产生的结果。蒙德里安的《纽约》并非对城市的直接描绘,而是通过最简化的视觉语言(线条、色块、节奏)传递他对现代生活的感知。我们可以想象线条是街道,色块是车流或人群,画面如同俯瞰城市的动态地图;蒙德里安用抽象的形式,让观者在几何的纯粹中触摸到一座城市的灵魂。还有德劳内的《窗口》,用相互切割的线,组成三角形表现埃菲尔铁塔。我确信,只要艺术家具备深入的观察能力以及高度的概括能力,都能以新颖的手法,体现卓越而又独特的艺术作品。在我试图探寻艺术家创作源泉的过程中,我读到了勒·考尔别吉罗《空间的新世界》,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现在身处布列塔尼半岛,海洋和天空的接合处组成了一条清楚的线,在我面前显现出一片广阔的水平面。我感受到一种庄严的宁静,如同处于极度的欢愉之中……左边是几块岩石。海滨的一些弯弯曲曲的小海湾,在水平面上构成了一种协调的变化。我继续向前走着,但是我又突然站住了。在水平线和我的眼睛之间出现了一些令人惊异的事,一块垂直的岩石——一块花岗石矗立在那里,好像是一根未经雕琢的古代石柱,它与海洋的水平线正好构成了一个直角。这是一块结晶体,是固定的景色。一个人在这样的地方不能不停下来,因为他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伟大造物主所赐予的完美的和谐感。有了这根垂直线,使得水平线得到了固定,两者相互呼应,缺一不可。后来,我在那里只用两笔就刻画出了所有的一切。我认为这样已足够,表现得最简单的,也就具有至高的境界。一切都取决于这个关键。人类就以此来进行诗的创作,来从事建筑工程,不管它的幅员和高度,总之,这样就已足够。”
我反复读完这段话,再次欣赏朱成林先生的《窗外》系列,便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抽象派绘画,就是给予一个平面以生命。任何人,对朱成林先生的《窗外》的色彩,都会有自己的一个认知,只要我们去咀嚼每一块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就可抵达一个观者的欣赏初衷。在我这里,《窗外》的黑色象征——回忆;蓝色象征——梦幻;红褐色象征——森林;还有一块由各种绿色构成的“窗”象征——牧场、河流,还有地平线……我觉得,这是青海高原特有的光影与色块,毕竟,所有艺术家不能阻止观众的幻想,他们对一幅画的深入欣赏,完全不是艺术家所能料及的。这取决于欣赏者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人生经历。真正的艺术作品总会给观众带来无尽的联想空间,让人伫立画前久久品咂,我试着从一片灰蓝中复活我的记忆,复活一个痛苦的瞬间,那片红黄蓝中是否隐藏了一个人最深沉的忧郁;那新年的写意“龙”是否涵盖着远空的烟火,近处的笑脸,以及对亲人的思念……还有那条横穿画面的蓝色线条,在我的想象中无限延伸,直至我看见了一个踽踽独行在地平线之上的漫游者……
那自《窗外》而来的高贵的、深沉的、优雅的、明快的、沉郁的色彩……深深地打动了我。
挂在美术馆的每一幅创作,无一例外都带着画家的生命气息,以及对自然和世界敏锐的观察和感受,他们触到画面的每一笔色彩都与世界、与生活、与在青海的岁月息息相关。所以,艺术家可以先于普通人感受到尚未被人发觉的事物的征兆,以及微妙的细节,随之唤起我们的知觉、视觉,直至唤起我们的情感。最终,这些美如梦幻般的凝重的色彩,进入了观赏者的内心。美,就是这样拯救人类的心灵,它会给走投无路的人、九死一生的人、绝望的人带来希望之光。布罗斯基说,个人美学经验愈丰富,他的趣味就越坚定;继而他的道德选择就愈准确,就不容易被人奴役,最终他的精神就愈自由。
三
康定斯基说,所有的艺术都是形而上的,对于艺术家没有比画一朵创新的玫瑰更困难的了,因为他必须忘掉在他以前所画过的一切玫瑰,才能重新创造。
一个艺术家,具备真正的独创的天赋,那么在其任何一件作品中,都能以新颖的手法,体现这种卓越而又独特的绘画艺术。创作关键在于发现自我,发现最内在的本质,这个本质便是精神意识的沉潜,潜到难测的深度,潜到只有摆脱了视线束缚的想象力敢于到达的深渊,并借助适当技法去表现这种蕴藏在“我”内心的东西,在完成一件作品之前,必须先找到通往该处的道路。而这一点,正好是最困难的部分。艺术家的创作,必然会打上生命过往的烙印,并且在其作品中隐藏他对未来的期望……一幅作品,受精神意识的影响越多,就越能表现出创作作品的深度。把精神意识与客观观察结合起来,这样的作品才能产生一定的思想分量,给予欣赏者更大的联想空间。艺术创作的意义是永远的创新;是不断地迷失方向,又不断地找到方向。在这样的寻求和挣扎中,朱成林先生终于向我们敞开了他的艺术之“窗”,犹如一阵清风、一股怀旧的气息、一种面向世界的新眼光……观念的转变,必然导致艺术作品的创新,成为艺术实现自己、确认自己、找到自己的途径。
创新,是许多经验集中、综合在一起后所产生的创作冲动;我将《窗外》的每一色块,都看作是朱成林先生独特的“指纹”,它足以唤起观众对夜色、森林、群山、江河以及城市、街巷、人流、灯光抑或纪念碑的想象,那是一种透过“窗”对苍穹、天空、大海、湖泊真正的拓展,借有限的“空间”幻化无限的世界。“若一个人能置身在不确定、神秘与怀疑之中,而不急于追寻事实与结果,他便触到了艺术的灵魂(济慈语)。”当一个人在困惑中悬置自我,让世界穿越你的灵魂时,我相信,一个“来不及多想的主题” 就这样始终活在朱成林先生的心中。
在以前的一次采访中,朱成林先生曾对我说:“‘死亡意识’始终陪伴着我,我总想,如果我明天就离开这个世界,今天我该怎样对待世界?该怎样珍惜眼前的人与事,所以,当你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去度过时,我们便不会辜负这个世界所给予我们的东西了。” 我能想象在这样的意识下,燃烧起来的创作激情是何等深厚而真挚,充满了对自然与人类的观照,其调色盘中的灰与蓝、黄与黑、红与绿混合着晨曦、黄昏、水色、天空、云朵……最终,朱成林先生用淡定的微笑和丰厚的色彩,定义了他面对世界的苦涩与困惑,欢乐与幸福,他的艺术精神鼓舞了众多年轻的艺术家。
最后,我想以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有关“窗”的诗——《致融雪的春风》,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语:
携雨一道来吧,喧嚣的西南风
带来歌唱的鸟,送来筑巢的蜂
为冬眠的花儿带来春梦一场
让冰封雪凝的河川解冻流淌
从白雪下面找回褐色的土地
但不管今晚你要做什么事
先来冲我的窗户,让它也流动
让它像冰解雪化般消融
融化掉玻璃,只留下窗框
让窗像隐居教士的十字架
再冲进我这狭窄的房间
让墙头的图画随你流转
然后吹拂画页——让诗的色彩
散落在地板上
再把劳作了一冬的艺术家
——卷向自然的原野……
本版美术作品均由朱成林作
下一篇:与知识的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