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柴海英
法律是理性的刻度,亦是温情的摇篮。2024年11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进入了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作为一名普通一线教师,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每一天,在学法、守法、用法的过程中,我对《学前教育法》有着深刻的感悟与思考。
《学前教育法》中明确,幼儿园对特异体质、特定残疾等有特殊需求的学前儿童予以特殊照顾。普惠性幼儿园应当接收能够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残疾儿童入园,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
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从业经历的幼教工作者,我接触和照顾过的幼儿不计其数,帮助和指导过的“特殊儿童”也非个例。刚接触到这类孩子,说实话也是有些无奈、头痛,心里会嘀咕,家长为什么不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去,却到普通幼儿园增加老师的负担?但和孩子、家长接触多了,就理解了父母的心。首先,父母亲希望孩子在普通学校与普通孩子一起接受相同教育,给特殊儿童提供一个能与正常幼儿互动的机会,有助于特殊儿童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情感支持网络。其次,通过与正常幼儿一起学习,特殊幼儿可以受到正常幼儿的积极影响和激励,也就是他们能够观察和学习正常幼儿的行为、技能和学习方法,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和进步。
事实证明融合教育对特殊儿童有着突出的作用,它为特殊儿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有利的环境里充满支持性、包容性和激励性,孩子们在融合教育中感受到被接纳、尊重和理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助于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无与伦比的,都是父母和老师的心头肉。当我们用心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即使是一点点的回报也会让我们无比激动和自豪。曾经教过一个孩子,我们都叫他阳阳,他白净、瘦弱、不爱与人交流,眼睛清澈见底的样子让人一看就心生爱怜。可他从来不和人对视,喜欢一个人独自待在角落里。他从不和老师同伴交流,但在游戏或集体教学时,常常听到他突然高声尖叫或哭闹的场景,引得班级乱哄哄,失去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我每天试着告诉自己,阳阳刚入班,短时间内都需要慢慢适应,每个孩子都有他成长的节奏,我们需要耐心再耐心些,尽可能给他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可是,阳阳入园时间越来越长,却还是出现对指令没有敏感反应,社交互动性极低,和老师同伴几乎没有眼神交流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制定详细的观察及反馈方案,每周至少和家长进行两次深度沟通,了解和掌握最近一期医院和康复机构提出的最新要求,形成了家庭+园所+医院+康复机构紧密连接。
在专家的专业指导下,在家长用心的陪伴下,在园所和班级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阳阳终于开始适应新环境,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大喊大叫的次数越来越少。我趁热打铁,邀请班里能力好、性格热情主动的孩子陪阳阳看图书、讲故事、做游戏,和他交朋友,给予他情感上的支持,让他在集体生活中感到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
后来经医生测评,阳阳的各项指标已接近正常同龄孩子。毕业以后,家长还会带着阳阳来幼儿园看望我们,表达对幼儿园和老师的感恩。
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一样,都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立法把实践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用法治方式破解突出问题,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教师是融合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也是融合教育沟通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幼儿园一线教师惟有不断提高融合教育素养,坚持以幼儿的需求为中心,不断地丰富知识储备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和全面技能,才能呵护宝贝们的健康成长,为园所发展乃至行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