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波士顿机器人峰会暨博览会上人头攒动。
世界顶级人工智能机器人专家 Daniela Rus 在博览会上发表了演讲,现场座无虚席。她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CSAIL)主管,也是 CSAIL 的首位女性掌门人。她在演讲中用大部分时间驳斥了“大型人形机器人已经在世界各地的制造业和仓库中广泛应用”这一观点。
这或许让人有些意外。多年来,AI 技术让机器人训练速度大幅提升,投资者对此热情高涨。
Figure AI 是一家致力于为家庭和工业领域制造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初创公司,其于近日宣布完成 6.75 亿美元融资,使公司估值攀升至 26 亿美元。投资者阵容包括亚马逊创办人贝佐斯、微软、英伟达、OpenAI 与英特尔等科技与风投巨头,目标是到 2029 年实现 90 亿美元的收入。
Figure AI 正与全球物流龙头 UPS 洽谈合作,拟将其开发的人形机器人导入物流作业,以应对人力成本上升与营运压力。若最终达成协议,UPS 将成为全球首批试行大规模人形机器人操作的物流企业之一。
美国银行预测,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指日可待,到 2050 年将有 10 亿台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但 Daniela 和我在博览会上交流过的许多人都认为,这种炒作言过其实。
在她看来,人形机器人“大多不具备智能”。Daniela 展示了一段自己与高级人形机器人互动的视频:视频里机器人能顺利按照她的指示,拿起喷壶给旁边的植物浇水,这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当她要求机器人给她的朋友“浇水”时,机器人没有意识到人类和植物不同,并不需要浇水,还是照做了。“这些机器人缺乏常识。”
我还和人形机器人供应商 Agility Robotics 的首席技术官 Pras Velagapudi 交流过,他详细介绍了该公司在研发过程中必须克服的物理限制。为了让人形机器人拥有强大的力量,就需要强大的动力和大容量电池。机器人越强大,体重越重,在不充电的情况下运行时间就越短,同时安全问题也更需关注。而且,制造这类机器人的过程也相当复杂。
一些看似惊艳的人形机器人演示,也没有突破上述核心限制,只是展示了其他令人瞩目的功能,比如灵活的机械手,或者借助大语言模型与人交流的能力。但这些能力不一定能很好地应用到人形机器人理应承担的工作中。比如,给机器人编写一长串详细指令让它执行,往往比单纯与它对话更有用。
这并不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永远不会进入人类的工作场所,只是这项技术的应用可能会根据特定行业逐步推进,而且速度不会很快。这和我上周所写的内容相符,对于那些认为人工智能是一项“正常”技术,而非乌托邦或反乌托邦技术的人来说,这一切都合情合理。在实验室环境中取得成功的技术,和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技术,有着很大差异。
随着特斯拉的 Optimus、Agility Robotics 的 Digit 等竞争者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市场。Figure AI 在硅谷雄厚资金与 AI 技术支持下,已逐步拉开与对手的差距。
其创始人 Brett Adcock 今年 3 月份在 X 平台上宣称,该公司是 “二级市场上最受追捧的私募股票”。该公司最受瞩目的合作对象是宝马。Adcock 展示过相关视频,视频里 Figure AI 的机器人正在为宝马搬运零件,他还表示,这项合作仅用 12 个月就启动了。不过,Adcock 和 Figure AI 通常不回应媒体的采访请求,也很少在常见的机器人贸易展上露面。
今年 4 月,《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援引宝马发言人的话称,双方合作涉及的机器人数量,远没有外界所认为的那么多。4 月 25 日,Adcock 在领英上发文,表示公司的法务团队将积极采取一切可行的法律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诽谤指控,来纠正该出版物的不实报道。《财富》文章的作者没有回应我的置评请求,Adcock 和 Figure AI 的代表也拒绝说明文章哪些部分存在不准确信息,只是让我去看 Adcock 的声明,但声明中并未提及太多细节。
抛开具体数据的争议不谈,我认为这场冲突充分表明,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狂热的风险投资市场,受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所宣称的“物理 AI 是未来趋势”等消息的影响,押注人形机器人将为该领域创造有史以来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并且认为终有一天它们能基本承担大部分体力工作。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要克服无数困难。我们需要制定与尚未普及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工作的安全法规。在汽车等某个行业成功部署这类机器人,并不代表在其他行业也能行得通。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人工智能技术能解决诸多难题。而这些,正是机器人专家们持怀疑态度的原因。
在我看来,机器人专家通常比较务实。首款 Roomba 扫地机器人从概念提出到正式推出,历经了十多年;而从第一个机器人手臂诞生,到生产出第 100 万台,耗时超过 50 年。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银行对人形机器人广泛应用的新预测,能引发投资者的热情,却遭到机器人专家的质疑。机器人标准组织 ASTM 的主任 Aaron pnather 表示,这些预测“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正如我们此前报道的,人形机器人的炒作是一个循环:一段精彩的演示视频拉高了投资者的预期,进而促使竞争对手制作出更炫目的视频。这使得像科技记者这样的人,很难拨开迷雾,看清人形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影响。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5/05/06/1116108/why-the-humanoid-workforce-is-running-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