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星期四)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下一代:极端高温伴随一生
《自然》(Nature)杂志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称,气候变化对年轻一代的冲击远超以往。 该研究显示,2020年出生的儿童中,超过半数将在一生中面临前所未有的热浪侵袭;若全球变暖趋势加剧,这一比例将升至92%。相比之下,1960年出生的人群中仅有16%会经历类似情况。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通过气候模型设定不同地区的极端天气阈值,例如在布鲁塞尔,经历六次“极端”热浪(无气候变化时平均百年一遇)即被视为“非常态”。随后,他们结合人口数据计算了1960至2020年间全球各世代达到该阈值的比例,并分析不同升温情景下的差异。
分析发现,全球1960年出生的8100万人中,仅16%会达到这一阈值;而2020年出生的1.2亿儿童中,即使全球升温控制在1.5℃以内,仍有约50%会遭遇极端高温。若升温达3.5℃,当今五岁儿童中92%将面临终生热浪威胁。此外,气候影响的分布并不均衡,经济弱势群体面临的风险更高。
研究呼吁全球社会正视气候变化的代际影响,并采取行动保护未来世代,避免因当下的不作为而加剧后代的生存危机。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科学家证实:真菌孢子可借助平流层实现全球传播
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某些真菌孢子能够在环境恶劣的平流层中存活,并通过气流实现跨洲传播。这些孢子中包括感染植物和人类的病原体,在实验室条件下仍可培养。这一发现为研究真菌的全球传播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平流层高度超过10公里,具有低温、低压和强紫外线辐射的特点,通常认为不适合生命存活。然而,该研究团队通过自制采样设备证实,真菌孢子能够在此环境中生存。该设备由聚苯乙烯盒、气压计、3D打印开关和涂有凡士林的旋转火柴棒组成,重量不足2公斤,可搭载气象气球升空。气球在35公里高度爆炸后,采样器通过降落伞返回地面,研究人员再利用GPS追踪回收。
研究团队通过DNA测序分析了采集的孢子,鉴定出来自235个属的真菌,包括感染黑莓、胡萝卜的植物病原体,以及可能威胁免疫力低下人群的白纳加尼希菌(Naganishia albida)。实验室中,15种真菌孢子成功复活,其中部分为植物病原体。未能萌发的孢子可能与缺乏特定宿主有关。
这项研究最近在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GU)的一次会议上公布,证实了平流层孢子传播的可行性。未来,团队计划通过定期采样监测真菌多样性及季节性变化,并探究野火、火山爆发等事件如何将孢子送入高空。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1、破解人类长寿基因:科学家探索百岁老人的健康秘诀
意大利南部的奇伦托国家公园地区约有300名百岁老人,他们不仅长寿且健康状况优异。这一现象吸引了科学家的关注,并促使“奇伦托健康衰老研究(Cilento Initiative on Aging Outcomes,CIAO)”项目于2016年启动。该研究旨在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层面揭示健康衰老与极端长寿的关键因素。
该研究由多家机构合作开展。研究人员运用多种工具探索奇伦托地区的长寿密码,包括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分析、认知功能障碍评估,以及与衰老相关疾病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检测,同时结合心理、社会及生活方式调查。
当前CIAO项目的一项重点课题通过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及环境因素分析,识别极端长寿的关键贡献者。研究团队利用百岁老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构建人类3D类器官模型,模拟年龄相关与代谢压力,为再生医学提供新见解。
此外,研究者通过对比美国圣地亚哥与意大利奇伦托不同年龄群体,并采用两种孤独感评估量表,发现孤独感与智慧水平在所有群体中均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会恶化健康状况、睡眠质量与幸福感,而智慧则能改善这些指标。
CIAO研究的成果不仅有助于理解人类衰老机制,也为改善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探索极端长寿的深层机制,为促进健康衰老提供科学依据。
2、70年难题告破!聚变能源迎来革命性突破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领导的一个联合研究团队成功解决了一项困扰聚变能源领域数十年的关键问题,为清洁能源的发展迈出重要一步。该研究成果最近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杂志上。
聚变能源的实现面临诸多挑战,其中高能粒子泄漏问题尤为突出。在反应堆中,α粒子的逃逸会导致等离子体无法达到维持聚变反应所需的高温和密度。传统解决方案依赖复杂的磁约束系统,但磁场中存在的漏洞需要耗费大量计算资源进行预测和修复。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对称性理论,能够以比传统黄金标准方法快10倍的速度设计无泄漏磁约束系统,同时保持同等精度。这一突破特别适用于仿星器(Stellarator)这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聚变装置设计。
仿星器通过外部线圈产生的磁场约束等离子体,形成“磁瓶”结构。过去,科学家们要么采用计算量巨大的牛顿运动定律精确定位漏洞,要么使用精度不足的微扰理论近似方法。新方法不仅大幅提升了效率,还解决了托卡马克(Tokamak)装置中逃逸电子可能损坏反应堆壁的类似问题。
该研究标志着聚变能源研发进入新阶段。尽管仍存在其他技术挑战,但这一突破为仿星器和托卡马克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全新思路,加速了清洁能源实现的进程。
3、告别试错!大数据破解下一代电池核心难题
开发高性能电解质是设计下一代电池的关键瓶颈。理想的电解质需同时满足高离子电导率、氧化稳定性和库仑效率,但这些性能往往相互制约。美国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技术,建立了一套筛选最优电解质分子的新框架,该框架需同时优化离子电导率、氧化稳定性和库仑效率三大核心指标。
该团队从250篇横跨50年的研究论文中构建数据集,训练AI模型计算不同电解质分子的综合评分(eScore),平衡多项关键指标,从而筛选出潜力候选分子。实验证明,该系统已成功识别出与市售最佳电解质性能相当的化合物,显著减少了传统试错法的资源消耗。专家指出,此类数据驱动的方法对推动电池材料研发和实验室自动化至关重要。
目前,训练数据主要依赖人工录入,因为论文中的关键数据常以图表形式存在,而主流AI模型仅能处理文本信息。尽管现有数据集已涵盖数千种电解质,但团队更关注发现全新分子。测试显示,AI对结构相似的分子预测准确,但对陌生材料的识别仍有局限,这成为下一代电池研发的关键突破点。
该研究不仅推动了电池技术的发展,也为AI在材料科学、医疗和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微塑料入侵动脉:或成中风新元凶
最新研究发现,颈部动脉存在斑块的人群,其血管中微小塑料颗粒的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人群。这一现象在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中风)或血管阻塞导致暂时性视力丧失的患者中更为明显。该研究成果在最近召开的202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血管探索”科学会议上公布。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微小塑料碎片,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塑料垃圾的分解。微塑料通常小于5毫米,部分肉眼可见;而纳米塑料更小(直径不足1000纳米),需显微镜观测。由于尺寸极小,纳米塑料更容易渗透生物组织,并在食物链中积累。研究指出,人类摄入微塑料的主要途径是食物和饮水,而非直接接触塑料制品。
2024年,意大利的一项研究首次在无症状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中检测到微塑料,并发现其与后续心血管事件风险上升相关。最新研究以意大利先前研究为基础,比较了三组人群颈动脉中的微纳塑料水平:动脉健康者、存在斑块但无症状者、以及因斑块出现症状者。结果显示,无症状患者的斑块塑料浓度是健康人群的16倍,而有症状患者则高达51倍。此外,研究发现微塑料可能影响斑块稳定性和免疫细胞功能,但未发现其与急性炎症的直接关联。
该研究存在一定局限,例如无法证明微塑料直接导致疾病,且测量技术可能受生物样本中脂质的干扰。尽管如此,专家指出,微塑料暴露可能成为新的可调控中风风险因素,但其具体机制仍需长期研究。(刘春)
上一篇:财联社5月8日午间新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