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沙子口开始有渔民在此捕鱼交易。到了清朝咸丰年间,沙子口小港成为商港,渔业交易进一步发展。虽然没有明确史料记载当时鲅鱼捕捞的具体情况,但从整体渔业发展来看,鲅鱼很可能已成为当地渔民捕捞的对象之一。并且当地的渔民已经掌握了捕捞大鲅鱼的技巧,并将其视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鲅鱼学名马鲛鱼,是一种洄游性鱼类,它们冬季会游到外海越冬,次年开春随着水温逐渐回升,开始向北洄游。到了4月,鲅鱼会洄游到潮连岛海域以内,包括青岛沙子口附近的海域,在这里产卵、索饵。因此,沙子口鲅鱼是在黄海冷水海域经过长时间的生长和洄游,最终到达青岛沙子口附近海域。由于沙子口海域的水温较低,营养物质丰富,这为鲅鱼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使得沙子口鲅鱼的肉质更紧、口感更好。
“沙子口当地鲅鱼属于蓝点马鲛鱼,躯体呈流线形,鱼身笔挺,背部有清晰的蓝色斑点,肚皮是珍珠白色,在阳光的直射下,身体中间的侧线泛着蓝绿荧光。相比之下,外地鲅鱼鱼背是灰黑色,鱼肚雪白,鱼背与腹的颜色界限分明,很容易区分。”崂山区水产商会秘书长曲同飞介绍,每年春季,大鲅鱼随着暖流洄游至此,此时的本地鲅鱼肥嫩丰腴,正是一年中最美味的时节。
对有经验的老饕来说,新鲜的鲅鱼极好分辨:鲅鱼背面泛着绿光,腮是鲜红的,眼是明亮的,打眼一瞧,身形肥满、色泽鲜亮,全身呈青蓝色;用手按一下,触感结实有力,随便拎起一条都能感受到挺拔而富有弹性的手感。二三十斤一条的大鲅鱼摆在摊位上,“威风凛凛”。
沙子口鲅鱼之所以备受青睐,不仅因其是一种美味的食材,更因为其在渔家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在青岛地区,有着“鲅鱼跳、丈人笑”的民俗传统。每年春季鲅鱼上市时,青岛的女婿们便会精心挑选最鲜活的大鲅鱼送给岳父岳母,以表孝心。
在众多口口相传的故事里,有一则孝道传说尤为动人。相传,岛城开埠之前,一位老人收养了孤儿小伍,并将女儿许配给他。有一年春天老人突然病倒,垂危之际想吃鲜鱼,可天公不作美,当天风大浪急,小伍冒着生命危险出海了。女儿守在母亲的身边不停地说:“娘啊娘,你先别咽气,小伍一会儿就回来了。”老人听后点了点头:“好孩子,难为小伍了,罢了,罢了……”话没说完老人就咽了气。就在此时,小伍拿了一条大鲜鱼跑了回来,可老人已经去世了,夫妻二人悲痛欲绝,抱头大哭,只好把鲜鱼做熟后供在了老人的灵前。
从那以后,小伍夫妻每年都要在老人的坟前供上这种初春刚捕到的大鱼,并按老人死前口中念叨“罢了,罢了”为这种鱼起名为“罢鱼”,即现在的鲅鱼。此事传开后,人们从小伍的经历中得到启示,那就是,老人能吃的时候,一定要让老人吃够,老人想吃的东西一定要让老人吃上,尤其是春天的鲅鱼。于是,春天送鲅鱼孝敬岳父岳母就这样形成风俗,流传至今。
台雪超 高雅洁 青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