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程晨 张晓晓
今年是连云港法院知识产权案件管辖调整三周年,三年来,该法院共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488件,服判息诉率达97.79%。面对电商直播、穿戴甲、中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崛起,法院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兴产业案件,护航区域内新兴产业发展,为创新成果保驾护航,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万木竞秀”厚植法治沃土。
悉心“培土”,为创新打好基础
“有典籍记载的古方、经方、诊疗技法是中医药核心生命力所在,却难以满足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有关专利申请新颖性、创造性的要求,也很难获得商业秘密方面的司法保护。”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调研组成员唐昌勇说。
在审判实践中,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对于中医传承保护不足的问题凸显。为解决这一困境,连云港法院深入调研并撰写《中医传承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探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路径。
年初,DeepSeek的爆火意外带动水晶产业的持续升温。东海县拥有水晶加工企业约3500家,2024年水晶交易额达到460亿元,其中电商交易额占比高达70%。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从业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在157件涉东海县水晶珠宝饰品的著作权、商标权案件中,侵权主要表现为对相关产品的简单复制、模仿。”法官助理黄超说。
开发区法院向东海县政府提出司法建议后,开展“知识产权服务进企业”系列活动,举办水晶产品设计大赛和水晶版权作品展,加大研发设计人才培育和品牌建设力度,同时多部门联合开展水晶知识产权侵权专项检查活动,有效打击市场乱象,护航新业态高质量发展。
注重“松土”,破解维权难题
东海县穿戴甲产业年销售额破8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达70%,如今已成为连云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由工匠手工绘制、融入创意和巧思的穿戴甲更是身价飙升百倍。
穿戴甲行业的艺术再创造弥足珍贵,却成为知识产权侵权重灾区。这也是工艺美术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艺术作品维权难、仿冒侵权多发、原创与改编行为著作权侵权认定不清,均是在类案知识产权侵权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技术事实查明难,侵权行为及时制止难,知识产权维权周期长、赔偿低、成本高等问题亟待解决。“创新过程中要注意全程‘留痕’,加强企业保密制度建设。”连云港市中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张洪宝说。
连云港法院研究出台《关于服务保障全市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后发先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积极适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2022年来,全市法院共适用惩罚性赔偿或考虑惩罚性因素判决案件9件。全面实行知识产权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出台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小额诉讼工作指引,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平均结案时间47.77天。依法规制反不正当竞争行为,妥善化解“知假买假”“恶意索赔”等惩罚性赔偿案件争议,推动赣榆海鲜、东海水晶等地方特色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有效“夯土”,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在5起涉穿戴甲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案件中,连云港市中院依法委托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出专业比对意见,认定构成相似侵权,促成各方达成调解协议。
知识产权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唯有优化协作配合,强化协同保护才能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4月24日,连云港市中院召开知识产权保护助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座谈会,省、市、基层三级法院院长与市市场监管局、市医药、新能源、互联网等领域代表,以及专家学者、律师等相聚一堂,听需求、提意见、出对策。
三年来,连云港法院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知识产权民事纠纷累计调解成功156件。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法庭牵头共建知识产权保护“法庭协作联盟”,促进知识产权纠纷源头预防、多元化解,获评全省法院多元解纷与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改革成果三等奖。会同市知识产权局、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衔接机制,与徐州中院签署《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合作协议》,设立徐州知识产权法庭连云港巡回审判点。此外,还与淮北、临沂等淮海经济区中院共同制定并签署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协议,联合发布典型案例,形成大保护工作格局,助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下一篇:民俗生态激活文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