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消费日报网
本报记者 汪宏胜 □ 忽 艳
近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以蚕桑文化为根基的创新业态蓬勃发展,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与江村1936・山水桑田成为这一文化热潮中的耀眼明珠,为当地“蚕桑+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吴江,作为全国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蚕桑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传承,“江苏吴江蚕桑文化系统”“江苏吴江基塘农业系统” 先后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奠定了吴江在蚕桑领域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
文化赋能 打造农文旅融合样板
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坐落于吴江区震泽镇震庙公路湿地公园内,是国内首个以蚕桑丝绸文化为主题,集农业示范、科研、文化休闲、科普展示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园内有2000亩优质桑园与4000平方米蚕桑文化展厅,为游客打开了一扇通往蚕桑世界的大门。步入其中,科普文化长廊、育蚕课堂、机器制绵展示、传统手工生产展示等区域,从历史传统、现代工艺、创新业态等多个维度,全面展示了蚕丝工业的发展脉络。游客不仅能深入了解苏州蚕桑文化,还能亲身体验栽桑、养蚕、剥茧、缫丝、制被等传统手工艺,沉浸式感受千年蚕桑文化的魅力。
在文创产品厅,一款真丝做成的精美书签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长方形的书签上绣着极具中国韵味的梅、兰、竹、菊、荷花、牡丹等图案,顶端缝有编制成中国结的丝带,“这款书签不仅实用而且适宜作为礼品赠送,还有这款茧壳香薰销量也很好,适合放在办公室使用。”讲解员告诉记者,园区依托信息化、智能化设备系统,打造了智慧化蚕桑基地,为传统蚕桑产业注入科技活力。
据记者了解,该园区以蚕桑文化为核心的特色丝绸文化研学之旅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去年全年入园游客达2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乡村特色产品等销售额高达2050万元,成功将蚕桑文化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基因活化 从千年圩田到多元业态
4月18日,“山水有约 桑田葚好”中国・江村首届桑葚采摘消费季暨江村1936・山水桑田开园仪式盛大举行,这一创新业态正式面向大众开放。其将中国江村的自然风光与蚕桑产业完美融合,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体验采摘桑葚的乐趣,感受蚕桑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和爱人是在花甲之年开始二次创业。因我爱人刘瑛是‘中国丝绸之母’费达生的关门弟子,本着‘为师父守住这根丝’的初心,在2021年,我们从‘山水丝绸’中抽出大部分精力,投身到‘山水桑田’项目中。”江村1936・山水桑田董事长曾炳海告诉记者,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00亩,以蚕桑文化为主题,以桑基鱼塘和塘浦圩田为载体,构建起农业种植区、蚕桑文化科普区、塘浦圩田体验区等多个功能区块。这里不仅复育了300亩古桑林,重现“塘泥壅桑、蚕沙养鱼”塘埔圩田的千年智慧,打造出国内首个“蚕桑活态基因库”,还建成了大小蚕房、丝绸工坊等六大功能区,并与苏州大学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成功让一片桑叶衍生出桑叶茶、桑果酒等32款深加工产品。
曾炳海表示,希望把山水桑田打造成蚕桑研学实践地、江村模式创新地、美美与共传承地。
探索创新 推进产业深度融合
近年来,吴江在“蚕桑+文化”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推动形成“蚕桑种植+丝绸文化+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同时,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产业项目,打造多个农文旅项目,如“曲水善湾”、村上・长漾里等,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将文化创意与丝绸产业有机结合,创新打造“定胜未来”丝绸文创系列产品,擦亮“吴江大米”“吴江香青菜”“吴江太湖大闸蟹”“菀坪柑橘” 等区域公用品牌。此外,吴江还积极开展在地深耕行动,培育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本土人才,创新探索法律保障机制,加强农遗良品打造,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个。
随着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与江村1936・山水桑田等创新业态的兴起,吴江的“蚕桑+文化”模式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不仅传承和弘扬了当地深厚的蚕桑文化,还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吴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