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纳维》的主演米歇尔(左)和编剧米尔卡·切罗蒂奇(右)。图源网络□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龚怡臻
在肯尼亚西北部的图尔卡纳县,刚在考试中获得全县第一的13岁女孩纳维被迫嫁给一个比她年长许多的男子,只因她的父亲收下了60只绵羊、8只骆驼和100只山羊的聘礼。
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普遍的现实。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数据,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女孩是世界上童婚风险最高的群体,1/3的女孩在18岁前结婚。
在此背景下,肯尼亚与德国联合创作了电影《纳维》,用写实与诗意并存的影像语言讲述了女孩纳维与童婚命运抗争的故事。它不仅代表肯尼亚角逐第九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还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评委会特别荣誉影片。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对影片主创团队进行专访,围绕创作动机、社会影响、中非合作与女性赋权等方面展开对话。
讲述真实发生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记者:《纳维》是一部聚焦肯尼亚女孩童婚问题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请问你们为什么会关注这一议题,并选择将它拍成电影?
编剧米尔卡·切罗蒂奇(以下简称米尔卡):电影剧本的灵感来源于我的童年。我在肯尼亚图尔卡纳县的南部长大,我的姐姐在14岁时被迫结婚,在15岁时生育。纳维就是和我姐姐一样的女孩们,她们面临着童婚的社会压力,没有选择、没有梦想、没有未来,最终过上了不属于自己的、由父母及其丈夫规划的生活。因此,我认为我有责任书写她们的故事,将其呈现在聚光灯下,从而唤起公众对童婚现实后果的关注。
导演瓦伦汀·切卢盖特(以下简称瓦伦汀):我从小就梦想着成为导演,如果我也遭受童婚的命运,我便不会有今天。作为一名讲故事的人、一名电影人,我选择用电影发声。《纳维》是我们迈出的重要一步,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那些经历过或即将面对童婚的女孩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推动社会和政府采取行动,终结这一陋习。
记者: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女孩像纳维一样,面临着童婚、早孕和辍学的问题。你们是否计划与当地学校、社区或有关部门合作,共同推进女孩的教育权利?
瓦伦汀:肯尼亚童婚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就是图尔卡纳县,我们首先就和当地非政府组织等机构合作。例如,“学习之狮”是一个专注于影视制作、IT等青年技能培训的机构,正是他们帮助我们实现了《纳维》的拍摄。
拍摄期间,我们邀请了当地警方协助。我们已在当地社区中举办了多场放映活动,也在学校组织了展映活动和圆桌讨论,并邀请了关注童婚议题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其中,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推动与政府的对话。因为没有官方的介入,童婚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导演托比亚斯·施穆茨勒(以下简称托比亚斯):我们团队的肯尼亚女导演阿普·莫林在卡库马难民营组织了《纳维》的免费放映,反响积极。除了组织基层展映,肯尼亚电影委员会也在学校使用《纳维》进行教学,并计划将其作为课程内容推广至内罗毕以外的其他地区。
制片人莉迪娅·雷恩施(以下简称莉迪娅):数据显示,2017年图尔卡纳仅有23.7%的女孩进入中学就读。借助《纳维》放映筹集的资金,我们与非政府组织一同在图尔卡纳建立了肯尼亚北部地区第一所完全数字化的女子学校——洛罗皮奥女子高中,它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瓦坎达女校”。每间教室都配备了联网电脑,为逃离童婚的女孩们提供免费教育、餐食与IT技能培训。
此外,我们还发起了“纳维倡议”,筹集资金并建立更多的学校,并与其他关注童婚和教育的非政府组织和基金会展开合作。
记者:你们认为电影艺术在挑战童婚这种在当地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上有着怎样的独特优势?它真的能推动制度性的改革吗?
米尔卡:我们在当地市场组织了放映,起初被骑摩托车的场景吸引观看的男性群众逐渐迷上剧情的发展,并坚持看到最后。我很欣慰地看到,作为童婚的受益者、传统的守护者,男人们在观影后开始讨论这一现象,并认识到童婚对于女性而言的严重性。
瓦伦汀:在肯尼亚,童婚仍是一个敏感话题,很多人认为提起此事就是在“挑战和贬低祖辈文化”。我们起初并不确信《纳维》能顺利在影院或公开场合放映,但在内罗毕的首场放映出人意料的火爆,观众都是被预告片吸引来的,两场放映厅都坐满了,包括政府官员、业界人士在内的观众都因影片而感动落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找到15岁的女孩米歇尔来演绎纳维,观众能够通过她的演技和张力与角色产生共鸣。即使作为没亲历过童婚的男性观众,也能够感受到纳维和其他6.4亿女孩的痛苦和挣扎,并愿意为此付诸行动。
正是因为影视艺术的感染力和代入感,让人们“看见”真实的处境,唤起情感和共鸣。我相信它不只是娱乐工具,更是可以推动社会意识觉醒与制度改革的力量。
托比亚斯:电影可以改变人们的想法并创造社会变革,这也是我们制作电影的初衷。在当地社区中公开讨论童婚这一话题并不容易,哪怕和自己的父母也很难启齿,但这些恶行只有在黑暗中才能存在,而电影就是一道光。只有让更多人知道、更多人谈论、更多人敢于说出,改变才真的可能发生。
记者:作为一个跨国团队,如何避免在呈现非洲女性的故事时陷入“文化猎奇”?你们如何确保非洲女性的声音不是被“翻译”或“代言”,而是真实地被听见?
瓦伦汀:剧本由米尔卡撰写,故事是她亲姐姐的人生经历。图尔卡纳的导演阿普全程参与剧本讨论和文化把关,确保不误读、不歪曲当地文化。选角色时,我们深入当地每所小学进行海选,找到真正经历过这些生活的孩子。主演米歇尔就是在当地长大的,她的很多朋友都因包办婚姻被迫辍学或从未上过学。她和角色有着天然的情感连接,能真实表达那种痛感。我是在看到剧本后主动加入这个项目,成为导演组的一员的。从布景、服装到打水、上学等日常生活细节,我们都力求完全还原当地的真实生活。影片中所有村中的长者也是图尔卡纳当地居民,而非演员,因为他们希望有人能讲述这些故事。德国团队负责技术协助,比如镜头设计、节奏调整等,他们也在剧本结构上提供帮助,但并未更改故事内容。我们努力确保语言、文化、习俗都是真实可靠的,相信《纳维》的每一个细节都尊重了这片土地与它的人民。
中肯文化交汇意义深远
记者:今年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下简称世妇会)暨《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30周年。在你们看来,聚焦女童权益的影片在中国放映和获奖,对纪念北京世妇会30周年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莉迪娅:童婚是全球性问题,尽管各国文化传统不同,但实现女孩获取教育权利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致的。我相信评委会给我们特别荣誉奖,不仅仅因为电影的摄制技术,更多是关于电影背后人性的体现及其改变现状的力量,这也体现了中国电影人的立场。
瓦伦汀:我们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就是希望它不仅能在肯尼亚,也能在全世界被看到、被听到。《纳维》在中国的获奖、世妇会的召开,都表明了我们女性正在努力创造影响力,并且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被看见了,我们被听见了,这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出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原先有些忐忑,但事实证明,中国观众充满了强烈的共情心理,与角色之间建立了深刻的情感联系,这证明了观众是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这部影片的。我相信这部影片能激励创作者、电影人,甚至是普通人去讲述自己此前不敢提起的故事和经历,并争取改变。可能这些故事和童婚无关,但它们都需要被听见。所以我认为《纳维》在中国放映的意义重大。
米尔卡:《纳维》在北京世妇会30周年这样关键的一年获得该奖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们应当继续努力,在女童教育方面投入更多资金,从而缩小性别差距,实现性别平等。此外,女性在决策桌上尚未获得足够的席位。我们不应当满足于发言和接受采访,女性必须在决策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女性遭受的苦难和面临的问题做出决定,而不是接受他人为我们做出的选择。
记者:你们之前提到资助建立了一所女子高中。这让我想到中国的张桂梅校长,她在云南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很多贫困女孩考上大学。这种跨文化的教育经验是否也给你们带来了启发?你认为肯尼亚可以借鉴中国的哪些经验?
瓦伦汀:虽然纳维的故事发生在肯尼亚,但关于童婚和女童教育的主题是普遍的、具有共鸣的。莉迪娅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遇到的中国志愿者也表示,这部影片及其背后的故事让她想到了张桂梅校长创办免费女高的故事。我在阅读相关文章后深受触动,也将其分享到我所在的宣传、电影工作群组里。虽然她的事迹发生在中国,但大家都感到无比骄傲,并备受鼓舞。这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愿意努力、投入心力与资源,一切皆有可能。
张校长在中国能做到这一点,那我们在肯尼亚也一定可以做到。我们已经在图尔卡纳建立了一所免费的女子学校,我们希望未来能建更多所学校,让女孩们能安心学习。我们希望她们拥有我们从未有过的自由与选择,让她们的生活不再像我们那样背负伤痛和创伤,这是我们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
米尔卡:肯尼亚此前一直在努力改善女童教育现状,我们也筹建了女校,但有限的资金难以满足目前的需求,因此我认为应当在肯尼亚各地开展同样的行动,需要来自政府、组织和个人持续的合作和帮助,从基层开始改变。中国在提升女童受教育程度上很有成效,如果能从中国这样具有责任担当和影响力的大国学习经验,并付诸努力,就能帮助很多女性更快地实现目标,我相信中非也可以在电影、文学领域合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记者:《纳维》也契合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尤其是目标4“优质教育”和目标5“性别平等”。你们如何将这些全球议题融入创作过程?未来还有哪些计划?
瓦伦汀:这两个目标就是电影叙事的核心,我们将其自然嵌入了电影。从纳维取水、奔跑去上学,到逃亡、捕鱼,以及冒险回来为妹妹争取求学机会,整部电影都在强调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我们也通过纳维妹妹上课的镜头,展现另一种可能——一个女孩在自由、安全的环境下求学、成长、改变命运。我们的目标不是只展现受害者的痛苦,而是为了表明,通过教育,下一代女孩可以拥有梦想、实现梦想,这也是我们设立基金的初衷。我们已经在沙漠中建成了一所学校,相信未来会建立更多。
另外,电影中有场纳维与丈夫的对峙戏。孩子的创伤恢复期不同于成人,因此,我们非常注重米歇尔的心理状态,请她姐姐全程在现场陪伴,反复向她解释背景设定和拍摄安全,只有确保她在身心上做好准备,才允许拍摄开始。
米尔卡:我们在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上放映了这部电影,受到广泛好评。肯尼亚第一夫人也派代表参加展映活动,希望通过合作提高公众对童婚问题的认知,呼吁人们采取行动,确保女性参与和性别平等。另外,也有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组织想将这部影片作为教育工具,鼓励女性赋权。我很高兴人们能与纳维感同身受,这体现了电影的力量,它能够激发想象力,培养同理心,创造更多的梦想。作为女性,我们有责任参与行动,我们必须走在最前面,凭借着女性坚韧的内在力量和勇气,大胆地讨论那些压迫着女性同胞的、必须摆脱的东西。希望有一天,女性可以自由地享受自己的权利,发挥自己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