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艳
据报道,近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在网络流传。网友惊奇地发现,论文第一部分写道“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4—55岁。”然而,这篇论文开篇就写明,“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
据了解,该论文作者为霍某静,单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论文发表在《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在线公开时间是2017年11月29日。5月5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官方账号发布情况说明称经核查,网传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该院依规依纪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
涉事论文陈述,医院一年之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当中,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这在专业领域可谓闹出了一个大笑话。子宫肌瘤作为一种特定的女性疾病,不可能在男性中出现。这样的错误不仅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也引发了公众对医疗文献严谨性的质疑。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论文作者核实数据十分马虎,甚至很可能存在学术造假行为。数据的准确性是论文可信度的基础。科研人员在进行研究时,应当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确保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结论都经过严密的验证。数据错误不仅会影响论文的学术价值,更可能对其他研究者造成误导,影响整个学术界的声誉。
此事件中,我们更要看到,作者只是发表论文的第一关,学术期刊是否尽到了审核的责任,这一点更值得反思。作为学术期刊,审核流程的严谨性是保证发表论文质量的关键。期刊编辑应对提交的论文进行全面审核,包括数据的合理性和结论的科学性等,都要无一遗漏、反复论证。如果学术期刊在审核过程中草率行事,就可能导致不合格的论文进入学术界。学术期刊居然出现如此明显的错误却浑然不觉,那么可以想见,其他不明显的错误或许更为常见。提升学术期刊的审核标准,强化对论文的审查责任,方能避免类似现象再次发生。
医学科研不仅是个人的学术追求,更是社会信任的体现,错误的论文内容不仅会误导公众,甚至可能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对于此事,除了要查明导致这一错误的原因之外,学术界还需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学术期刊和医学论文写作者都能对其成果负责,从而维护医学研究的公信力。
医学科研理当保持高度的严谨,在研究和论文写作过程中保持对每一个数据的警觉,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这起事件虽然是一个大笑话,却反而让关注医疗学术问题的人感到心情沉重。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工智能产品层出不穷的当下,尤其需要防范类似个案变成更为常见的错误。
(作者系医疗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