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互联网的一些事(imyixieshi)
近日,有网友发现,小米SU7的定购页面悄然将原本的“智驾”功能更名为“辅助驾驶”,引发热议。
小米SU7自发布以来便以“高阶智能驾驶”作为核心卖点之一。雷军在发布会上曾多次表示,小米智驾技术“不输特斯拉”,意图在新能源车市场中迅速占据一席之地。
2025年以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以及工信部先后发文,明确禁止车企在产品宣传中使用“自动驾驶”“智驾”等容易引发用户误解的表述。
工信部更是在4月发布的公告中强调,企业必须明确系统功能边界,确保消费者知情权,并要求驾驶辅助功能必须强调“驾驶员全程参与”。
小米汽车在客服回应中也证实了这一调整是“响应国家号召”,并强调“功能未变,仅是名称调整”。不过,此前宣传的“代客泊车”功能,虽然名称被修改,但其在特定场景下的辅助泊车能力仍在。
与此同时,小米汽车还推出“5月限时购车权益”,包括终身免费的小米辅助驾驶使用权和价值8000元的Nappa真皮座椅等福利,试图在合规的同时继续吸引用户关注。数据显示,小米汽车在2025年4月的交付量已超过28000台,市场表现不俗。
业内人士指出,小米此次的“降调”并非孤例,而是整个行业对监管信号的快速回应。
目前,理想、蔚来等主流厂商也均在宣传中趋于谨慎,避免夸大“智能驾驶”功能。未来,车企在技术与宣传之间的平衡将成为智能汽车竞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