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随着智能道闸的抬杆声,一辆银色SUV缓缓驶入城关区夺底街道桑伊社区“布谷响铃”停车场,车主张先生摇下车窗,笑着和值班管理员打了声招呼,随后将汽车平稳地驶入了停车位。眼前这一幕是这个占地不足一千平方米的智慧停车场每天都会反复上演的场景。该停车场自今年4月试运营以来,不仅终结了车主以往抢车位的窘境,更以创新的“社区经济+民生服务”运营模式,激活了社区治理“一池春水”。
夜幕降临,一盏盏LED路灯次第亮起,把桑伊社区照得格外明亮,也让“布谷响铃”停车场空间显得更加宽敞了。记者步入停车场时,见到桑伊社区居民次仁正根据智能引导屏上跳跃的“剩余车位:12”绿色数字提示,驾驶摩托车驶入停车场。“以前这个点,停靠摩托车只能在楼道里‘见缝插针’,现在好了,新建的停车场设置了专属停车区,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与记者搭完话,这位外卖骑手便顺着地面荧光标线把车稳稳地停在了特定停车区。放眼向前,停车场上的新能源车充电桩闪烁着幽蓝的光,与藏式纹样的防撞杆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的跨时空对话。
桑伊社区作为拉萨市城区的“高龄”社区,共设有7个居民小区,其中有4个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这里巷道纵横交错,最窄处不足3米,由于居住人员密集,私家车保有量从2020年的不足300辆猛增至如今的800多辆,一时间,“停车难”成为了社区的头号难题。“最夸张的时候,消防通道被占,连救护车也进不来。”社区居民德吉回忆说,去年雨季,某医院在急救小区里一名病人时,因挪车不及时,导致急救人员绕行了200多米,至今仍在邻里微信群被反复提及。
转机始于位于社区东南角这块800平方米废弃地被重新利用。2024年底,桑伊社区党委就停车场建设通过12场“居民议事会”征集到了68条改造建议,从退休教师提出的适老化建设方案,到幼儿园家长提出的方便接送学生的改造建议,最终形成建设智慧停车场的设计方案。如今,30个标准车位与10个新能源充电车位构成了该停车场的主体框架,在20米长的非机动车棚内,智能充电端口与紫外线消毒装置有序排列。社区居民卓嘎老人说:“施工时,社区按照我们老年群体的建议,对停车场相关路段专门铺设了防滑石材,如今,在雨雪天出行途经这里时,再也不用担心会摔跤了。”
记者了解到,该停车场创新采用“社区主导+专业运营”管理模式,其中,社区集体占股51%,拉萨城投智慧交通公司负责运维。对于收益分配,经三次召开居民代表大会,最终确定停车费收入的70%用于设备维护,其余30%注入社区民生基金。“首月收入已用于社区3处无障碍坡道改造,5月的收益计划用于扩建电动车棚。”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第一书记李前峰翻开台账告诉记者,停车场的收益取之于民,理应用之于民。
走进“布谷响铃”停车场便民岗亭,值班管理员正在整理《民情登记簿》。在民情簿的首页上,记者看到,32条群众建议已按“设施完善”“服务优化”“安全保障”分类归档,每条记录旁都贴着处理状态标签。“每周末我们都会在公告栏更新办理进度。”社区工作人员指着墙上的流程图介绍说,这些凝聚群众智慧的改进建议,正通过“收集—论证—实施—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逐一落实。
在社区智慧管理系统的电子屏上,红绿相间的区块上实时反映着停车场停车数据。李前峰调出停车场上周的车辆热力图介绍说:“早高峰时,车辆主要集中在西北角,我们就在那里设置了‘银发绿色通道’。周末亲子出行占比大,就专门增设了童车停放区。”系统记录的4832次车辆进出数据,不仅为错时停车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更借助接入拉萨“城市大脑”平台的优势,为全市停车资源调配提供微观样本。
暮色中的停车场入口,成为观察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独特窗口。新能源车在充电桩前排成“绿色长龙”,便民的霓虹灯招牌与藏式窗棂光影交织,北侧的文化墙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汉藏双语标语下方,滚动播放着停车场资金使用明细……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刚跳完锅庄舞的退休老人央金,正在停车场上的智能取件柜领取快递包裹。“以前取包裹要去小区门口,现在很方便,停车场设置了取件柜,顺道就取了。”央金说。
曾经的卫生死角变身停车场,赢得了社区居民纷纷叫好。“布谷响铃”停车场的智能道闸记录的不只是车辆进出,更是民情民意的数据画像,切实提升了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这里,每个车位都是社情民意的传感器,每笔停车费都用在了为民办实事上。
随着停车场二期工程被纳入城关区2026年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桑伊社区开始谋划将快递驿站、社区食堂等便民设施植入停车场。“届时,入口处的电子屏将滚动播报更丰富的便民信息:车辆剐蹭事故下降了或是上升了,邻里纠纷调解进度怎么样了,群众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如何……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鲜活信息,将进一步激发居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助力社区治理提质增效。”李前峰如是说。